阅读记录

第五百六十六章 民心所向我心安(二)

一秒记住【顶点小说】 dingdian911.com,更新快,无弹窗!
     百姓们感恩戴德,纷纷跪在地上,高呼“王爷千岁”。李近春红了眼眶,他扶起百姓,道:“这是我应该做的。只要你们安好,我便心安。”
    然而,太子却对李近春的威望愈发忌惮。他暗中勾结朝中大臣,在皇帝面前进谗言,称李近春意图谋反。皇帝生性多疑,渐渐对李近春产生了猜忌。
    一日,皇帝突然下旨,命李近春前往边疆,镇守边关。李近春明白,这是太子的阴谋,但他没有辩解,而是领旨谢恩。临行前,百姓们自发前来送行,道路两旁站满了人,他们挥舞着手中的旗帜,高喊着“王爷保重”。
    李近春骑在马上,望着眼前的百姓,心中感慨万千。边疆苦寒,条件艰苦,但他并不畏惧。他知道,只要能守护百姓,无论身在何处,他都心甘情愿。
    在边疆,李近春整顿军备,加强防守。他与将士们同甘共苦,深受爱戴。然而,太子并未放过他,不断派人在边疆制造事端,企图让李近春陷入困境。
    一日,敌军突然来犯,李近春率领将士们奋起抵抗。战斗异常激烈,李近春身先士卒,冲锋在前。就在战事胶着之时,后方传来消息,太子派人截断了粮草。
    李近春心中一沉,但他并未慌乱。他派人四处寻找粮草,同时鼓舞士气,与敌军展开殊死搏斗。在将士们的拼死奋战下,终于击退了敌军。
    然而,经此一战,李近春也明白,太子不会善罢甘休。他写信给皇帝,表明自己的忠心,并请求回京述职。皇帝收到信后,心中也有所动摇。他派人暗中调查,发现太子确实有结党营私、陷害李近春的行为。
    皇帝大怒,将太子贬为庶人。李近春被召回京城,皇帝拉着他的手,道:“朕险些误信谗言,害了贤弟。如今,朕决定立你为太子,望你日后能继承大统,治理好北唐。”
    李近春却跪在地上,道:“皇兄,臣弟无心皇位。臣弟只愿做一个闲散王爷,为百姓谋福祉。北唐需要一位贤明的君主,还请皇兄另选他人。”
    皇帝一愣,随即哈哈大笑:“好!好!九弟果然心怀天下。也罢,朕尊重你的选择。”最终,皇帝立了六皇子为太子。
    李近春回到王府,过起了平淡的生活。他时常微服出巡,了解百姓疾苦,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北唐在新太子的治理下,也逐渐走向繁荣。
    多年后,李近春已是白发苍苍。他站在王府的花园中,望着满园春色,心中一片安宁。苏月陪在他身边,笑道:“王爷,您看这花开得多好。”李近春点点头,道:“是啊,就像这北唐的百姓,只要有希望,便能绽放出最美的光彩。”
    夕阳西下,余晖洒在李近春身上,将他的身影拉得很长很长。他知道,自己这一生,虽历经坎坷,但始终坚守本心,为百姓而活。民心所向,便是他心安之处。
    晨雾未散,李近春已踏入太傅府。青砖灰瓦间,传来阵阵墨香。肖书泊身着素色长衫,正在院中挥毫,见他到来,笔锋一转,写下“革故鼎新”四个大字。
    “王爷来得正好。”肖书泊搁下毛笔,“昨日回宫后,老夫细细思量,盐政改制虽利在千秋,却也暗藏诸多隐患。”他引着李近春进了书房,案上铺满密密麻麻的卷宗,“就说这盐引发放,一旦操作不当,极有可能滋生新的腐败。”
    李近春拿起一份盐引章程,目光如炬:“夫子所言极是。学生已命人拟定新规,盐引发放需经三司会审,且每季度公示,接受百姓监督。”
    肖书泊冷笑一声:“说得轻巧!三司之中,多少官员与盐商勾结?百姓又怎敢监督?王爷莫要忘了,三年前江南漕运案,便是因所谓‘公示’,最终却成了一纸空文。”
    李近春心头一震,漕运案他自然知晓,当时数位官员因贪污被斩,可背后的主谋却依然逍遥法外。他沉思片刻,道:“学生打算设立独立的监察司,直属陛下,专门负责盐政监管。”
    “监察司?”肖书泊挑眉,“王爷可知,设立新机构需耗费多少人力物力?且难保这监察司不会成为新的权力中心。”他从抽屉里取出一叠密报,“就说这扬州盐商,表面上支持改制,私下却在囤积私盐,准备待官盐降价后,以次充好扰乱市场。”
    李近春接过密报,脸色愈发凝重。扬州盐商之首郑万海,正是太子一党的重要支持者。他握紧拳头:“这些奸商,竟敢如此!学生即刻派人彻查。”
    “王爷且慢。”肖书泊按住他的手,“郑万海经营多年,根基深厚,贸然行动恐打草惊蛇。老夫倒是有个主意,不如将计就计,让他们自投罗网。”
    两人商议至深夜,终于敲定了一套引蛇出洞的方案。然而,计划实施的过程并不顺利。就在监察司准备收网时,消息却意外走漏,郑万海提前转移了私盐。
    李近春怒不可遏,怀疑内部出了奸细。他暗中调查,发现竟是监察司副使周元与郑万海有来往。当他带人前去抓捕周元时,却发现周元已服毒自尽,只留下一封遗书,将所有罪责揽到自己身上。
    “此事绝不简单。”李近春将遗书摔在肖书泊面前,“周元不过是个小角色,背后定有大人物指使。”
    肖书泊捡起遗书,仔细端详:“笔迹工整,条理清晰,倒不像是临终仓促之作。王爷,你可曾想过,这会不会是有人故意让周元顶罪?”
    正说着,门外突然传来急促的脚步声。一名侍卫神色慌张地闯进来:“王爷,不好了!沧州百姓因买不到官盐,聚众闹事,与官兵起了冲突!”
    李近春脸色大变,沧州是他推行盐政改制的试点,本应是一片祥和,怎会突然出现这种情况?他立刻骑马赶往沧州,肖书泊也紧随其后。
    到了沧州,只见街道上一片狼藉,百姓们举着写有“还我盐来”的横幅,与官兵对峙。李近春分开人群,大声喊道:“乡亲们,我是三王爷,有什么事,都跟我说!”
    一位白发老人颤巍巍地走出来:“王爷,官盐根本买不到,我们只能去买私盐,可私盐又贵又假,这不是要逼死我们吗?”
    李近春心头一痛,转身质问沧州知府:“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官盐为何断供?”
    知府吓得浑身发抖:“王爷恕罪!盐运使说盐场遭了天灾,产量锐减,所以......”
    “荒谬!”李近春怒喝道,“昨日我还收到盐场的奏报,一切正常。分明是有人从中作梗!”他下令彻查,很快便发现,竟是盐运使与郑万海勾结,故意截留官盐,抬高私盐价格。
    李近春雷霆震怒,将盐运使和相关官员全部革职查办。然而,此事却在朝堂上引起了轩然大波。太子一党趁机发难,弹劾李近春治理不力,导致民变。
    在朝堂上,李近春据理力争:“此次事件,皆是奸商与贪官勾结所致,与盐政改制无关。若不继续推行改制,百姓将永无宁日!”
    肖书泊也站出来为他说话:“三王爷一心为民,此次失误,实乃奸人作祟。若因此废除改制,岂不是让亲者痛,仇者快?”
    然而,太子却冷笑道:“说得好听!三王爷推行改制,却连一个小小的沧州都管不好,还谈什么治理天下?”
    双方争论不休,皇帝头痛不已。最终,他下令暂停盐政改制,待查明真相后再做定夺。
    李近春失落地回到王府,苏月见他愁眉不展,轻声安慰道:“王爷莫要灰心,只要我们问心无愧,总有一天会真相大白。”
    李近春握住她的手,心中涌起一股暖流。就在这时,肖书泊派人送来一封信,信中写道:“王爷,老夫近日发现了一些关于漕运案的新线索,或许与此次盐政之乱有关。明日巳时,请到城西破庙一叙。”
    李近春心中一喜,难道困扰多年的漕运案真的有转机?第二日,他准时来到破庙,却发现肖书泊倒在血泊中,气息奄奄。
    “夫子!”李近春冲过去,抱住肖书泊。
    肖书泊艰难地睁开眼睛,用尽最后一丝力气说道:“漕运案......太子......郑万海......”话未说完,便没了气息。
    李近春悲痛欲绝,他发誓一定要查出真相,为肖书泊报仇。他暗中调查,发现太子不仅与郑万海勾结,还参与了当年的漕运案。原来,太子为了积累财富,掌控权力,不惜与奸商狼狈为奸,贪污受贿,扰乱民生。
    李近春将证据整理好,呈给皇帝。皇帝看后,龙颜大怒,下令彻查太子一党。太子被废,郑万海等奸商也被绳之以法。
    盐政改制得以继续推行,在李近春的努力下,官盐价格合理,百姓们终于能吃上放心盐。他还在各地设立了惠民盐铺,让偏远地区的百姓也能受益。
    改制成功后,李近春来到肖书泊的墓前,献上一束白菊:“夫子,您的教诲,学生从未忘记。如今盐政清明,百姓安居乐业,您可以安息了。”
    夕阳西下,余晖洒在墓前,李近春久久不愿离去。他知道,这场与肖书泊共同开启的变革,不仅改变了北唐的盐政,更改变了他对治国之道的认知。民心所向,才是一个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而他,也将继续践行这一信念,为北唐的百姓,为这片土地,贡献自己的一生。
    马车缓缓驶入青石铺就的街巷,李近春掀起车帘,望着熟悉又陌生的故乡。十年前,他离开这里奔赴京城,一心想要改变天下,如今,历经风雨,他终于又回到了这片生他养他的土地。
    “王爷,到家了。”车夫的声音打断了他的思绪。李近春走下马车,抬头望着斑驳的门楣,“李氏宗祠”四个大字虽已褪色,却依然苍劲有力。
    推开吱呀作响的大门,院子里杂草丛生,角落里的老槐树却依然枝繁叶茂。李近春轻抚树干,儿时的记忆如潮水般涌来。那时,他总爱爬上这棵树,听祖父讲家族的故事,憧憬着外面的世界。
    “这不是三少爷吗?”一个惊喜的声音传来。李近春转身,看见儿时的玩伴李二狗,如今已是满脸沧桑,头发花白。“二狗哥!”李近春快步上前,紧紧握住他的手。
    两人坐在院子里,说起这些年的事。李二狗感叹道:“三少爷,你如今可是大英雄,为百姓做了那么多好事。”李近春苦笑道:“英雄?不过是做了些该做的事。如今,我只想安安静静地过日子。”
    接下来的日子,李近春开始着手修缮宗祠。他亲自挑选砖瓦木料,和工匠们一起劳作。乡亲们得知后,纷纷前来帮忙。祠堂前的空地上,欢声笑语不断,李近春仿佛又回到了小时候,和伙伴们在这片土地上嬉戏玩耍。
    一日,村里的两户人家因为田地边界起了争执,差点大打出手。李近春得知后,主动前去调解。他耐心倾听双方的诉求,仔细查看地契,又参考了村里的老账本,最终公正地解决了纠纷。两家人对他心服口服,还一起摆了桌酒席,感谢他的帮忙。
    随着时间的推移,李近春在村里的威望越来越高。谁家有个难事,都爱找他帮忙。他也从不推辞,总是尽心尽力地为乡亲们排忧解难。
    这天,村里的私塾先生生病了,孩子们无学可上。李近春得知后,主动承担起教书的任务。他在祠堂里摆上桌椅,教孩子们读书识字,给他们讲历史故事,教他们做人的道理。孩子们都很喜欢这位和蔼可亲的先生,每天早早地就来到祠堂,等着听他讲课。
    闲暇时,李近春喜欢在田间散步。看着金黄的稻穗随风摇曳,听着虫鸣鸟叫,他的内心无比平静。他想起在京城的日子,每天都在勾心斗角中度过,为了推行新政,与各方势力周旋,身心俱疲。而现在,这种简单宁静的生活,才是他真正想要的。
    然而,平静的生活很快被打破。一天,一队官兵突然来到村里,为首的将领见到李近春,立刻下马行礼:“王爷,陛下有旨,请您即刻回京。”
    李近春心中一紧,不知发生了何事。他随官兵回到京城,见到了当今皇帝。皇帝拉着他的手,神色忧虑:“皇叔,边疆战事吃紧,朝中无人可用,还望皇叔能出山相助。”
    李近春犹豫了。他好不容易才过上平静的生活,实在不愿再卷入纷争。但看着皇帝焦急的样子,他又想起了自己的责任。当年,他为了百姓,不惜与各方势力斗争,如今边疆百姓受苦,他又怎能坐视不理?
    最终,李近春答应了皇帝的请求。他回到故乡,与乡亲们告别。乡亲们得知他要离开,都舍不得他,纷纷前来送行。一位老妇人拉着他的手,眼泪汪汪地说:“三少爷,你一定要平安回来啊。”
    李近春强忍着泪水,点点头:“放心吧,我一定会回来的。”
    来到边疆,李近春立刻投入到紧张的战事中。他分析敌情,制定战略,与将士们同甘共苦。在他的带领下,军队士气大振,接连打了几个胜仗。
    然而,就在战事即将结束时,李近春却在一次战斗中受了重伤。他躺在病床上,望着窗外的明月,心中满是对故乡的思念。他想起了乡亲们的笑脸,想起了祠堂里孩子们的读书声,想起了田间的稻花香。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李近春的伤势逐渐好转。战事结束后,他向皇帝请辞,再次回到了故乡。这一次,他再也不想离开了。
    回到村里,乡亲们像迎接英雄一样迎接他。李近春看着熟悉的面孔,心中充满了感动。他决定,要在这片土地上度过余生。
    他在村里办了一所义学,不仅教孩子们读书识字,还教他们一些实用的技能,如耕种、织布等。他希望孩子们能通过学习,改变自己的命运,让村里的生活越来越好。
    李近春还带领乡亲们修建水渠,改善灌溉条件;引进新的农作物品种,提高粮食产量。在他的努力下,村里的生活越来越富裕,越来越幸福。
    一天,李近春坐在老槐树下,看着孩子们在院子里嬉笑玩耍。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在他身上,温暖而惬意。苏月端着一杯茶走过来,坐在他身边:“王爷,你说,这样的日子是不是很美好?”
    李近春微笑着点点头:“是啊,这才是我想要的生活。民心所向,我心安之。我这一生,能为百姓做些实事,能在故乡安度晚年,足矣。”
    夕阳西下,余晖洒在祠堂的屋檐上,洒在老槐树的枝叶间,洒在李近春和苏月的身上。岁月静好,时光仿佛在此刻定格。李近春知道,他的人生,已经找到了真正的归宿。
验证码: 提交关闭
猜你喜欢: 西游:开局拜师菩提祖师 这王是非当不可吗 重生之时代先锋 都是禅院家害了你 人在诸天,摆烂成帝 重生之乘风而起 我,内测服最终BOSS! 元始法则 诡异游戏:开局觉醒Bug级天赋 灵魂扳机 水浒开局在阳谷县当都头 坐忘长生 清冷自闭症少年半夜亲懵阴郁社恐 七零:万人嫌夫妇,大院发癫 国术:一天涨一年功力! 重生后,系统跟我说修仙很简单 半岛:开局被人气偶像当成渣男 开局马符咒,我在明末当仙人! 懂兽语穿六零,家属院里我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