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五百六十七章玄冥新丞相又有馊主意

一秒记住【顶点小说】 dingdian911.com,更新快,无弹窗!
     玄冥国的深秋来得格外早,紫宸殿的青铜鹤炉里腾起袅袅白烟,却驱不散殿内凝重的气氛。李善济身着玄色蟒袍,腰间玉带扣在晨光下泛着冷光,他垂眸盯着手中奏折,指尖无意识摩挲着象牙笏板边缘,那上面还留着昨夜被烛火燎出的焦痕。
    “陛下,这‘火耗归公’之策万万不可!”御史大夫王廉突然出列,花白胡须因激动而剧烈颤抖,“自太祖开国以来,州县征收赋税时加收火耗,乃是惯例。如今李丞相要将火耗统一收归国库,分明是断了地方官员的活路!”
    玄冥国紫宸殿的铜鹤香炉腾起青烟,缭绕在蟠龙柱间。李善济攥着弹劾奏章的指节发白,盯着丹墀下铠甲锃亮的大将军陈犹。对方腰间悬挂的玄铁虎符在晨光中泛着冷芒,与他刻意摆出的慵懒姿态形成诡异反差。
    “陛下!”李善济忽然出列,象牙笏板重重击地,“陈大将军麾下五万边军,竟有半数军饷流向青州商行!此等中饱私囊之举,若不彻查,何以服众?”
    陈犹冷笑一声,猩红披风扫过青砖:“李丞相好大的官威!青州商行乃朝廷特许商户,为边疆运送粮草,收取些辛苦费再正常不过。怎么,丞相是嫌边军将士吃得太饱,守不住国门?”他故意拖长尾音,引得武将班列中传来几声附和的嗤笑。
    “辛苦费?”李善济猛地展开一卷泛黄账本,墨迹未干的数字在阳光下刺目,“去年腊月,青州商行运送三千石糙米,竟记成精米入账,差价白银十二万两!敢问大将军,糙米喂马尚可,给将士们吃,是想让他们腹中空空守边关?”
    陈犹脸色骤变,手按剑柄向前半步:“李丞相莫要血口喷人!边疆战事吃紧,粮草运输本就艰难......”
    “艰难?”李善济突然提高声调,惊得檐角金铃乱颤,“那为何陈大将军的亲卫营,每日都能吃上新鲜羊肉?为何您在京城的宅邸,新添了二十间绣楼?”他猛地扯开官袍,露出内里打着补丁的素色中衣,“末将戍边十年,衣不蔽体;而某些人,却拿将士性命换胭脂水粉!”
    殿内顿时一片死寂。陈犹额角青筋暴起,铁甲缝隙间渗出冷汗:“李——善——济!休要仗着陛下宠信,便肆意构陷!”
    “构陷?”李善济突然从袖中掏出一枚刻着“陈”字的铜印,“这是青州商行账房先生临终前交予我的信物。”他将铜印高举过头顶,声音带着冰碴,“此人全家老小被灭门,尸体就埋在陈府后院的槐树下!敢问大将军,这也是边疆艰难所致?”
    陈犹的瞳孔猛地收缩,下意识后退半步,却撞翻了身后武将的佩剑。“当啷”声响中,他突然拔出腰间长剑,寒光直指李善济咽喉:“反了!竟敢污蔑本将军!”
    “陈犹!”皇帝猛地拍案而起,龙袍下摆扫落案上朱砂砚,“放下兵器!”
    李善济却半步不退,脖颈几乎贴上剑尖:“杀了我?好啊!正好让天下人看看,大将军如何用沾满鲜血的剑,捍卫他的贪腐之道!”他突然仰天大笑,笑声震得殿梁上的积尘簌簌落下,“十年前,我亲眼看着王校尉为护粮车,被敌军乱箭穿身!如今他的妻儿还在啃草根,而某些人......”
    “够了!”陈犹突然收剑入鞘,胸膛起伏如鼓,“李丞相不过是抓住些捕风捉影的证据,便想置我于死地。边疆战事吃紧,若此时治我的罪,军心不稳,外敌趁虚而入,这责任你担得起吗?”
    李善济整了整凌乱的官袍,目光如炬:“陈大将军莫要拿军心当挡箭牌。若真想保边疆安稳,就该将贪腐的蛀虫连根拔起!”他转向皇帝,单膝跪地,“陛下,臣请立刻彻查陈府,若找不到证据,臣愿以死谢罪!”
    皇帝脸色阴晴不定,最终咬牙道:“准奏!来人,即刻查封陈府!”
    陈犹脸色瞬间惨白,踉跄着抓住蟠龙柱:“陛下!老臣忠心耿耿,为玄冥出生入死......”
    “忠心?”李善济冷笑,“你所谓的忠心,就是用将士的血肉,为自己堆砌金山银山?今日不除你,他日边疆将士的冤魂,定会踏破这紫宸殿!”
    随着侍卫鱼贯而出,陈犹瘫坐在地,铁甲与青砖碰撞出沉闷的声响。李善济望着他失魂落魄的模样,忽然想起三年前,正是此人在朝堂上力主削减文官俸禄,说什么“百无一用是书生”。此刻,他心中的怒火更盛:“大将军可知,被你克扣军饷的张副将,上个月写信向我借十两银子,只为给重病的老母亲抓药!”
    陈犹突然发出一阵癫狂的大笑:“借?你们这些文官,不也靠收受贿赂过活?不过是五十步笑百步!”
    “住口!”李善济一脚踢翻身旁的铜炉,炭火四溅,“我府中仆人不过三人,每日粗茶淡饭。你若不信,大可去查!倒是你,私养死士三百,藏甲胄千副,这也是为了玄冥?”
    群臣闻言,顿时炸开了锅。有人高喊“严查”,有人面露惊恐,武将班列中更是传出阵阵骚动。陈犹望着四周或愤怒或鄙夷的目光,终于意识到大势已去,无力地垂下头,口中喃喃自语:“完了......全完了......”
    半个时辰后,侍卫们抬着一箱箱金银珠宝、地契房契涌入殿中。陈犹看着这些自己苦心经营多年的财富,眼前一黑,昏厥在地。
    李善济望着瘫倒的陈犹,心中并无半分快意。他想起那些在边疆受苦的将士,想起被陈犹害死的无辜百姓,只觉肩头的担子更重了。转身面向皇帝,他再次行礼:“陛下,边疆军饷制度必须改革,不能再让此等贪腐之事发生!”
    皇帝看着堆积如山的赃物,重重叹了口气:“李卿所言极是。此事便交由你全权负责。”
    走出紫宸殿,李善济望着湛蓝的天空,微风吹散了他额前的乱发。这场与陈犹的交锋虽然胜利了,但他知道,前方还有更多的挑战等着他。为了玄冥的百姓,为了那些浴血奋战的将士,他必须继续走下去,哪怕前方荆棘丛生。
    李善济缓缓抬头,狭长的丹凤眼扫过群臣,嘴角勾起一抹似笑非笑的弧度:“王大人此言差矣。所谓火耗,本是弥补熔铸银锭时的损耗,可如今各州府加收火耗竟达正税三成!百姓苦不堪言,而这些多征的税银,十有八九进了官员私囊。”他顿了顿,将奏折重重拍在御案上,“户部清查账目,单是去年,江南四省虚报火耗便达三十万两白银!”
    殿内顿时一片哗然。李善济余光瞥见右丞相赵崇山抚着山羊胡冷笑,这位三朝老臣袖口绣着的金线云纹随着动作微微起伏——那是皇室特赐的纹样,彰显着赵家百年勋贵的地位。果然,赵崇山慢悠悠踱出班列:“李丞相初入朝堂,不知民间疾苦。地方官员若没了火耗收入,如何维持衙门运转?难不成要让朝廷再拨巨款?”
    “赵丞相怕是忘了,”李善济不慌不忙,从袖中抽出一卷泛黄的账册,“太祖年间,火耗不过正税五分,彼时州县衙门不也照常运作?如今吏治腐败,不是该从根源整治,反而要纵容?”他转向高坐龙椅的皇帝,“臣已拟定章程,将火耗率定为正税十分之一,多余部分悉数上缴国库。如此一来,百姓负担减轻,朝廷赋税反而能增加。”
    皇帝朱笔轻点御案,沉吟道:“李丞相所言有理。只是......”他目光扫过面色铁青的赵崇山,“此事事关重大,容朕再议。退朝!”
    散朝后,李善济刚踏出殿门,便被赵崇山拦住。老丞相凑近他耳畔,压低声音道:“李大人好手段,一上来就动了满朝官员的奶酪。不过,这朝堂可不是靠几份奏折就能玩转的。”说罢,甩着广袖扬长而去。
    李善济望着赵崇山的背影,嘴角笑意渐冷。他当然知道新政推行不易,但更清楚,玄冥国库空虚,边疆将士连月欠饷,若不改革,国将不国。回到丞相府,他立即招来心腹幕僚,连夜商议对策。
    三日后,李善济再次面圣,呈上一份详尽的改革方案,还附上了十几个州府官员的联名支持信。皇帝终于下定决心,下旨推行“火耗归公”。诏书一出,朝野震动。各地官员纷纷上表反对,更有甚者,以辞官相逼。
    李善济早有准备。他暗中收集了数位带头抵制新政官员的贪腐证据,在朝堂上一一公开。那些官员顿时哑口无言,被革职查办。然而,这只是开始。赵崇山联合数位皇亲国戚,在后宫吹起了枕边风。太后出面干预,指责李善济行事激进,动摇国本。
    面对压力,李善济没有退缩。他亲自前往民间,微服私访。在一处破败的村庄,他见到一位老妇人跪在县衙门前,只因交不起高额火耗,田地被官府没收。李善济将老妇人扶起,心中更加坚定了改革的决心。
    他回到京城,向皇帝呈上民间见闻,并提出了配套措施:设立养廉银制度,提高官员俸禄;加强监察,严惩贪腐。皇帝被他的诚意打动,再次力挺新政。
    就在火耗归公逐渐步入正轨时,李善济又提出了一个更大胆的计划——重开海禁。玄冥国海岸线绵长,曾是海上贸易强国,却因二十年前的一场海匪之乱,先帝下令禁海。如今,海外商船往来频繁,邻国靠贸易富得流油,而玄冥却日渐衰落。
    “丞相这是要亡我玄冥!”赵崇山在朝堂上暴跳如雷,“海匪猖獗,一旦开海,沿海百姓又要遭殃!”
    李善济不紧不慢地展开一张海图:“赵丞相请看,如今东南沿海已驻扎十万水师,足以震慑海匪。而且,重开海禁后,朝廷可设市舶司收税,预计每年能增加百万两白银收入。”
    “哼,说得好听!”赵崇山冷笑,“只怕到时候,走私横行,税收都进了某些人的腰包!”
    李善济目光如炬:“臣已拟定市舶司管理条例,严格查验商船,杜绝走私。若有官员敢从中牟利,定当严惩不贷!”
    这场关于海禁的争论持续了整整三个月。朝堂上,两派争执不下;民间,支持和反对的声音此起彼伏。李善济四处奔走,争取各方支持。他拜访富商巨贾,说服他们投资海上贸易;他拉拢年轻官员,组成改革派同盟。
    然而,就在海禁即将重开之际,一场突如其来的危机打乱了所有计划。东南沿海传来急报,海匪勾结外敌,突袭了一处渔村,烧杀抢掠,无恶不作。赵崇山等人趁机发难,弹劾李善济“伤财殃民”。
    李善济临危不乱。他亲自率军前往沿海,调查真相。经过一番侦查,他发现这是赵崇山等人设下的圈套。他们暗中勾结海匪,故意制造事端,就是为了阻止海禁重开。
    李善济掌握证据后,立即回京面圣。在朝堂上,他将赵崇山等人的阴谋公之于众。皇帝大怒,下令彻查。赵崇山及其党羽被一网打尽,终于得到了应有的惩罚。
    海禁重开后,玄冥国的海上贸易迅速繁荣起来。商船往来如织,市舶司税收源源不断。国库充实了,百姓的日子也越来越好。李善济又陆续推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整顿吏治,发展经济,加强军事。
    在他的努力下,玄冥国逐渐走向强盛。然而,树大招风。随着李善济权力越来越大,朝中一些人开始嫉妒他,暗中散布谣言,说他有谋反之心。
    面对这些流言蜚语,李善济不为所动。他依旧兢兢业业地为国家和百姓操劳。一日,他在丞相府处理公务时,收到一封匿名信,信中威胁他若不停止改革,就将他的家人置于死地。
    李善济捏着信纸的手微微发抖,但很快就恢复了镇定。他将信交给了皇帝,并请求皇帝派人保护他的家人。皇帝深知李善济的忠诚,不仅派人保护他的家人,还下旨严惩散布谣言之人。
    改革并非一帆风顺,李善济也遇到了许多困难和挫折。但他始终坚信,只要是对国家和百姓有益的事,就一定要坚持下去。他常常对身边的人说:“为臣者,当以天下为己任。若因畏惧权贵、害怕非议而放弃,又何以为官?”
    时光飞逝,转眼间,李善济已担任丞相十余年。玄冥国在他的治理下,国富民强,百姓安居乐业。然而,长期的操劳让他的身体越来越差。
    一日,他在朝堂上突然晕倒。皇帝得知后,亲自前往丞相府探望。看着病床上虚弱的李善济,皇帝不禁感慨:“朕能有今日之盛世,全赖丞相之功。”
    李善济勉强一笑:“陛下过誉了。臣不过是做了该做的事。只希望陛下能继续推行新政,让玄冥国长治久安。”
    弥留之际,李善济望着窗外的夕阳,脑海中浮现出这些年的点点滴滴。他想起了初入朝堂时的意气风发,想起了推行新政时的艰难险阻,想起了百姓们过上好日子时的笑容。他觉得,自己这一生,虽历经坎坷,但无怨无悔。
    李善济去世的消息传开后,举国悲痛。百姓们自发为他立碑,纪念这位一心为民的好丞相。而他推行的新政,也被后世继承和发扬,成为玄冥国繁荣昌盛的基石。在玄冥的历史长河中,李善济的名字永远熠熠生辉,他的故事,也被人们代代传颂。
验证码: 提交关闭
猜你喜欢: 渡我十年梦 见鬼了!相亲对象竟是偏执狂前男友 华娱从带资进组开始 帝秦设计师 缱绻情诗 伟大航路但超强攻略 双城:我是众神话事人 我在香江继承了一家酒楼[八零] 警校组都在怀疑我的酒精浓度 从寻宝提示开始成神 重生七零:渔猎兴安岭,娇妻萌娃宠上天 横推无敌:从梦境加点开始 郡主不可以登基吗? 废土求生游戏:我靠挖矿带飞祖国 让你做游戏,口袋妖怪什么鬼? 替嫁随军,科研大佬带飞祖国 惊!顶流男团偶像竟然是女生! 大渝筹算师 跟赵蒙生当战友,同伟的名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