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记住【顶点小说】 dingdian911.com,更新快,无弹窗!
刘瑾面朝太阳,脸上笑纹绽放,如盛开的金菊,知天命的年纪,在这一刻却是干劲儿满满,进取心之强,比之少年人还要浓郁。?????S???X.co??????
他姓谈的终于要守得云开见月明了。
登基大典已过,新君帝位再无一丝动摇的可能,以他对小皇帝的了解,只要自己能投其所好,不愁前路不光明。
未来一片坦途啊!
一边的张永亦是如此,与刘瑾想的一般无二,他跟太子的亲近程度更胜刘瑾,且新君曾许诺过,会安排他进御马监来着。
宫廷二十四衙门,独司礼监丶御马监最是风光,实权最大。
一个王振,一个汪直,都是太监中的风云人物。
如今海上贸易发达,愈发显得水师重要,兴许自己将来也能如三宝太监那般,带兵出海呢。
那可是名垂青史的大好机会啊!
乾清宫门口,二人内心激昂,沉浸在对未来美好的幻想中,热血沸腾,只觉今日阳光特别温暖……
「咳咳,你俩想啥呢?」
朱厚照走出来,见二人目无聚焦,面庞微红,清了清嗓子,「别傻站着了,去东宫把朕平日用的东西搬来。」
二人回过神,忙恭敬行礼,「奴婢遵旨。」
刘瑾多嘴问了句:「皇上,要搬来何处啊?」
朱厚照想了想,道:「搬去御书房吧,朕以后就住御书房了。」
「皇上真是勤政啊!」张永忙跟上马屁。
刘瑾却意外的没有奉承,他眼珠乱转,不知在想什麽。
~
次日,天还不亮。
朱厚照就起了床,洗漱后,披上龙袍,对着镜子仔细打理一番,便出了御书房。
来到奉天殿,群臣已然到齐,新君登基大典后的第一次临朝,没人敢不给面子,哪怕有个头疼发热,也都强忍着来『打卡通勤』。
朱厚照登上玉阶,伴随着『吾皇万岁……』在龙椅上坐了,淡淡道:
「众卿平身。」
「谢皇上!」群臣起身,各自回班站好。
朱厚照吁了口气,问:「众卿可有本奏?」
「臣有本奏。」吏部尚书马文升出班,「新君登基大赦天下,这是惯例,还请皇上早日颁发大赦诏书。」
「臣附议。」
「臣等附议。」
…
朱厚照冷漠看着群臣,许久,才呼出一口气,道:「准奏!依照惯例大赦天下。」
「皇上圣明!」群臣松了口气。
小皇帝还是理智的,不乱来,这让他们感到一丝慰藉。
这说明小皇帝还是依仗他们的,并未有撕破脸的心思。
第一次试探得到了正向反馈,气氛随之缓和下来,群臣也还以正向反馈,态度上更加恭敬。
李东阳出班,奏道:「禀皇上,杨一清上疏,延绥一带的边防修缮到了收尾阶段,款项却已告罄……」
「还差多少?」
「奏疏上说,折算成银子的话需约一万八千两,若是分钱粮拨给,则需要……」李东阳拱手道,「奏疏臣已票拟,还请皇上定夺。」
说着,从袖中取出奏疏呈上。
朱厚照接过站班太监转呈上来的奏疏,打开看了一遍,道:
「运送钱粮颇为费时,不若换成宝钞吧,快的话还能赶上过年呢。」
李东阳赶紧拱手道:「皇上,如此怕是不妥啊!」
「哪里不妥?」朱厚照皱眉,「宝钞就不是钱了吗?」
他确是出自一番好意,想尽快把钱发放到士卒手中,让他们过个好年。
李东阳却道:「士卒整日劳作丶忙于建设,宝钞易磨损,且也不方便花销,士卒们更喜欢银两。」
「宝钞易磨损朕能理解,可不方便花销是何道理?」朱厚照拧眉,「难道还有人敢不认大明宝钞不成?」
「这个……」李东阳讪讪,「此中缘由倒说来话长了,皇上若想了解,下了朝臣再作解释。」
朱厚照沉吟了下,缓缓点头。
李东阳退下,接着,户部尚书出班,奏道:「皇上,已有数省赋税数额递送进京,其中,山..东,河..南两省皆有部分县遭遇旱灾,仰望皇上圣德予以减免部分。」
朱厚照深吸了口气,道:「奏疏呈上来。」
「是。」户部尚书取出袖中奏疏,双手呈上。
朱厚照却是只匆匆看了一眼,便又放下了,道:「下了朝朕会批覆。」
「皇上圣明。」户部尚书说了句套话,暗叹一声,缓步回班。
…
辰时初,散了朝。
群臣有序离开奉天殿,步履轻松,今日之早朝比他们预想的还要和谐不少,新君还是较为稳重的,不再如之前那般浑身带刺。
想来,未来君臣相处不会太僵。
其实,他们也不想搞事,新君如果能维持弘治的执政理念,他们亦会向对弘治那般对新君。
~
御书房。
朱厚照展开奏疏,认真阅读。
一边,李东阳静候。
好一会儿,朱厚照放下手中奏疏,问:「李卿可否说说,为何大明宝钞不方便花销?」
李东阳拱了拱手,道:「延绥跟关外相邻,那地界儿……充斥着形形色色的人,关外蛮族亦常活跃在城下……皇上不要误会,蛮族不是来挑衅大明,只是做生意,他们的皮货物美价廉,在苦寒之地,将士们也非常需要这些东西,双方互通有无,都得到了实惠……」
听完解释,朱厚照心中疑惑解开,问:「朕记得,茶马贸易是可以用大明宝钞结算的啊!」
「是这样,可这只是局限于官方,私下……」李东阳忙道,「皇上,边关苦寒,将士辛苦,有些事实不宜上纲上线啊,若一刀切断私下买卖,恐……」
「朕知晓利害。」朱厚照抬手下压,示意他稍安勿躁,「你继续说。」
「是。」李东阳稍稍放松下来,「关外蛮族对宝钞的接受程度并不强,更喜欢用白银交易,连银票都不好使;
当然了,宝钞也能交易,只是要付出高于白银的价钱才行,若皇上以同等价值的宝钞拨款,将士们会很吃亏,心中难免有些许怨言。」
顿了顿,李东阳提醒道:「太上皇,宪宗皇帝,中宗皇帝都明言过宝钞不得滥印,除了以旧换新保证市场流通性,每年超发不得高于二十万两的宝钞,如若财政不紧张,最好不要超发,弘治一朝就没超发一贯钞……」
「五个橘子嘛,朕记事时就听皇爷爷说过了。」朱厚照打断他,有些不满,「李卿心忧国事的态度朕很欣慰,可把朕当任嘛不懂的少年……朕却不喜。」
「是,臣记下了。」李东阳恭声称是,态度端正。
朱厚照笑笑,对他的感官好了不少,招手道:「赐座。」
一旁侍候着的张永忙搬来椅子,「李大人,请。」
「谢皇上。」李东阳谢坐,心中轻松,就怕新君对他这样的老臣防备心太强,以至于无法沟通。
只要保持理性沟通,别说什麽新君都天然排斥,那朝局就不会有大动荡。
现在看,新君并未如自己想的那般小心眼儿。
虽仍有戒备心,却非听不得忠言。
「皇上有暇可常去内阁指导臣等三人。」李东阳谦虚的说。
朱厚照自然听得出弦外之音,含笑道:「谈不上指点,朕初登大宝,政务上的事还需向几位大学士讨教呢。」
一朝天子一朝臣,这只是个笼统的说法,事实上,任何一位皇帝登基,都不可能把所有臣子换个遍。
这不现实!
既然内阁有主动靠拢之意,他自不会拒之门外。
不过,朱厚照也不会因此就掏心掏肺,他还需考验丶观察一段时间。
「李卿与杨一清私交如何?」朱厚照抿了口茶,目光移向奏疏,装若无意的问了句。
「君子之交淡如水。」李东阳说,继而又补了句,「臣确欣赏杨总督。」
朱厚照愣了下,诧异地抬起头,不想他这麽坦诚,一时间竟不知该如何继续话题。
李东阳坦然笑道:「为臣者,当以忠,君明则臣直,故臣敢知无不言。」
朱厚照也笑了:「你这马屁拍的……嗯…,读书人就是不一样。」
「……臣发乎真心。」李东阳道。
「嗯嗯,朕相信。」朱厚照点头,心情舒缓不少。
情况比他预想的好很多,至少不是所有人都是『敌人』。
两岁就被册立太子的朱厚照,从小接受的就是帝王教育,他熟读经史,帝王权术亦是没落下,深谙制衡之道,更知分而治之的妙用。
「李卿对朕无需顾忌,有言但言无妨。」朱厚照笑道,「宰相肚里能撑船,何况朕这个一国之君?」
「就如这宝钞丶银两问题,若非李卿言明其中隐秘,朕还不知呢。」朱厚照笑着说,「这种态度很好,要保持下去,有言当谏。」
「食君之禄为君分忧,进谏皇上是臣子的本分,只要皇上莫嫌烦就好。」李东阳含笑点头。
「不烦,不烦……」朱厚照爽朗一笑,接着,晃了晃手中奏疏,叹道:「山..东丶河..南似乎旱灾很频繁啊!」
李东阳明白话中意味,沉吟了下,正色道:「皇上,山河四省多旱灾,这是数朝的实情了,江南地区倒是好很多。」
似乎是怕这番说辞,不易取信于人,李东阳又道:
「地方官儿或有私心,却绝不敢欺君,毕竟……是否有灾一查便知,这种事想隐瞒也隐瞒不了。」
「嗯…,这倒也是。」朱厚照缓缓点头,拧眉道,「朕观历史……汉唐时期可未有此情况啊,莫非我大明独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