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记住【顶点小说】 dingdian911.com,更新快,无弹窗!
朱厚照看向李青,「你之前搞定了没?」
「没有。」
「……不见。」朱厚照果断道,「传朕口谕,都回去票拟去。」
小太监行了个礼,转身去了。
少顷,殿外刘健的声音传来:
「皇上,臣等有要事向皇上谏言,还请皇上准许臣等进殿。」
「见是不见……」朱厚照自语了句,抬头看向李青。
看我干嘛,我又不是皇帝……李青低头品茗,拿着《论:募兵制的十大优点及军改的刻不容缓》爱不释手。
朱厚照轻轻一叹,道:「唉,早晚要面对,内阁至少比六部还好些……」
顿了下,扬声道:「进来吧。」
不多时,四人走进来,个个面带怒容,就连涵养极好的李东阳,也不禁火大。
「臣等参见吾皇万岁……」
李青起身避开君臣大礼。
朱厚照轻笑笑,明知故问:「几位爱卿行色匆匆,所为何事啊?」
「关于近些日子闹得沸沸扬扬的募兵制。」刘健直言不讳,「皇上,募兵制搞不得啊!」
「皇上,纵观历史,在府兵制行得通的情况下,没有君王会搞募兵制,请皇上三思。」谢迁说着,一边怒视李青,哼道:
「李太师,当日在李学士家,你说过什麽都忘记了吗?」
李青一脸奇怪,「我说什麽了啊?」
「你……」谢迁气结。
李东阳亦是愠怒,道:「完美解决普通士兵对皇帝忠诚的问题!」
「嗯…,所以呢?」
李东阳一呆,万没想到对方会这麽无赖。
杨廷和道:「当初我们议定的是,只要你能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内阁就支持,反之,你自当放弃,今日这般,又是为何?」
「这话说的真有意思……」李青失笑,「你们不也不赞成嘛,别一副受害者嘴脸行不?」
「好好,」刘健都气笑了,「既然你这麽说,那内阁坚决反对。」
「反对无效!」朱厚照开口了,
「当日朕是让你们议出个妥善法子,可不是让你们约定俗成,替朕做决定的,李卿的话,可不代表朕的观点!」
朱厚照哼了哼,淡淡道:「朕几时说过放弃募兵制了?」
「皇上你……你怎可如此!?」
「放肆!!」朱厚照大怒,「一个两个的……口口声声主忧臣辱,主辱臣死;朕现在这般忧虑,你们非但不感到耻辱,竟还生起朕的气来了,你们眼里还有朕这个天子吗?」
「臣……」刘健惊怒交加,一撩衣袍下摆,瓮声道,「臣知罪。」
另外三人也屈身拜倒。
然,依旧固守己见。
「募兵制万不可推行!」
「朕若就是要推行呢?」
刘健缓缓抬起头,取下顶上官帽,又重新伏地拜倒,虽没开口,意思却明显的不能再明显。
谢迁紧随其后。
不是,我才刚入阁,我还年轻……杨廷和暗暗叫苦,却不得不随大流。
内阁态度坚决,四人共进退。
朱厚照突然笑了,笑呵呵道:「诸位爱卿请起。」
「皇上愿意收回成命了?」四人惊喜。
「不是,」朱厚照嘿嘿笑道,「哎?朕就不收回,朕也不让你们辞官。」
「???」
几人都惊呆了,接着,愤怒盈满胸腔,这也忒无耻了吧?
尤其是这嬉皮笑脸模样,哪有一点英明主君的样子,这欠儿欠儿的……
饶是几人饱学且涵养极好,也有种爆粗口的冲动,是谁教他这样的?
「皇上这样……就不怕让太上皇失望吗?」刘健沉声说。
朱厚照一脸无所谓,「想告状就去吧,去吧去吧……。」
去就去……四人怒极,「臣告退。」
…
李青目送几人离开,转过头,道:「太上皇本就不坚定,你就不怕他听了几人谏言,也反对募兵制?」
「他们铁了心向太上皇告状,朕也挡不住,总不能不让他们入宫,亦或……幽禁太上皇吧?」朱厚照叹了口气,继而,又自得一笑,「朕问你,谁是皇帝?」
「……」李青竖了竖大拇指。
果然,独生子就是硬气!
接着,又皱眉道,「眼下局面对我们很不利,你可要坚定立场。」
「放心,朕打定主意做的事,没人拦得住。」朱厚照淡淡道,「即便父皇换口风,朕也有办法让他重新站在朕这边,至于文官……无所谓了,这件事不可能顺风顺水的推行。」
「这倒是……」李青沉吟道:「内阁若能争取,还是要争取一下,那些个庶吉士……你可有目标人选?」
「选了几个。」朱厚照点头,道:「要不朕把人叫来,让你过过目?」
「不必了,未来用不用,他们又是否能坚持立场还两可呢,你看着办就是。」李青轻轻摇头,起身道,「我去一趟太上皇那,帮忙看着些。」
「也成。」
~
翰林院。
严嵩手捧一卷书,目无聚焦,神游天外。
自己先后两篇千字文,都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尤其是第二篇,按理说,如此卖力皇帝不说破格提拔,最起码也得有个表示才是,难道说,皇上还在为之前的顶撞耿耿于怀……
严嵩患得患失。
这段时间,他属实风光了一把,不过,处境却不太好。
翰林们都还在观望,有意无意地与他疏远。
无他,都是熟读经史子集的人,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的道理谁都明白。
且严嵩做的事乃自绝于文官,虽讨好了皇帝,却得罪了诸多大佬,未来能不能混下去还不一定呢。
皇帝到现在还没个反应,不过,大佬们的暗示却已到来。
翰林院作为储才之地,文官集团哪能没有涉足,虽不至于如言官那般几乎完全掌控,却也渗透严重。
不少老翰林都接到了暗示,仗着自己资历老,搞圈子孤立严嵩。
对此,严嵩并不觉得意外。
他在赌。
赌皇帝不会让他白白付出!
不过,看这情况,他好像赌输了。
严嵩气馁。
他祖上出过大官,然,早早家道中落,虽没沦落到贫农,却也没好哪儿去,生活清苦。
他自幼苦读,少时就立志再现祖上辉煌,光耀门楣,封妻荫子,青史留名……他心气很高。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家人的鼎力支持下,他很争气的中秀才,中举人,中进士,以二甲第二,全国第五的成绩进翰林院,授庶吉士……
严嵩本以为自此便可一飞冲天,然,进了翰林院他才知道自己天真了。
且不说官场浑浊,他引以为傲的功名,在翰林院却如大白菜一般廉价。
虽说抬头状元丶低头榜眼有些夸张,但二甲第二的成绩只能说……也就还好。
基于此,在第一次面圣的时候,他才特立独行,想以此吸引眼球,奈何……搞砸了。
这一次,冒着自绝于未来同僚的风险再次露了把脸,实际上,他依旧在赌。
然,仍没有得到丝毫回馈。
他备受打击。
严嵩颓然的想着:再尝试着熬几年吧,若能外放个知县什麽的最好,若不能……便回家乡算了,读书作画,抒情山水未尝不好。
「严嵩,严嵩,哪个是严嵩啊……」
严嵩怔了下,抬起头,却见远处一太监在嚷嚷,后面还跟着两个小跟班,此外,还有几个庶吉士同僚。
瞬间,严嵩所有的负面情绪如潮水般退却,他忙合上书,整了整衣袍迎上前去……
「学生严嵩,不知公公有何贵干?」严嵩心肝砰砰跳。
下一刻,太监给了他一个梦寐以求的答案:
「皇上要见你,走吧,跟咱家进宫。」
严嵩激动,狂喜……
~
乾清宫正殿。
弘治在首位上抿着茶,一旁,李青也不吭气,就一遍遍地擦拭银针。
见状,几人不敢言辞激烈,怕太上皇本就不好的龙体再添负担。
一个个说话婉和。
朱佑樘听了他们来的目的,轻笑道:「几位爱卿的顾虑不无道理,不过,却也有些夸大了募兵制的弊端,诚然,论忠诚度募兵制稍稍逊色一些,可远没那般严重。」
缓缓放下茶杯,朱佑樘沉吟道:「把晚唐藩镇割据归咎于募兵制度,实在是过于偏颇了;
府兵制有府兵制的好处,募兵制有募兵制的好处,军队战力下滑……唉,是朕之过啊!」
几人忙站起身,拱手道:「太上皇莫如此说,这与您没有关系。」
「呵呵……坐,坐。」朱佑樘抬手向下,待几人坐下,继续道,「募兵制只是尝试,府兵制也未废除,且府兵制仍是主导,几位先生何须这般如临大敌呢?」
朱佑樘温和笑笑,道:「唐太宗文武双全,打造了一个盛世大唐,将国力推到鼎盛,高宗亦是功绩不凡,然,在朕看来,高宗之所以大有作为,更多还是靠太宗打下的夯实基础,到了武曌时期……国力就开始下滑了,然,即便这般,玄宗前期仍在其基础上开创了开元盛世;
朕以为这一切皆因唐太宗而起,几位先生以为呢?」
「太上皇英明。」几人拱手。
历代王朝,汉唐最为出类拔萃,汉唐两位太宗更是被历代帝王极致推崇。
在这时代人的观念中,不仅唐代的唐高祖比不上唐太宗,就连汉代汉太祖,汉武帝,口碑上也不如汉文帝。
当然了,开国之君对开国之君还是惺惺相惜。
不过,即便是开国之君,对汉唐两位太宗也是不遗馀力的赞扬。
继之二代之后,更是狂热推崇。
甚至于恨不得把一个朝代的所有功绩,都推到二人身上。
朱佑樘轻笑道:「汉唐两位太宗为国家打下了夯实基础,然,我大明太祖丶太宗丶仁宗丶宣宗……继之吾儿,国力仍持续向上,基础之坚实,汉唐亦远不及矣,难道就因为一个募兵制就国将不国了?」
「呵呵……不会的,万万不会!」朱佑樘道,「没那麽脆弱的,真就是推翻府兵,全面募兵,亦不会,不说这个,又有哪个王朝因为一个两个昏庸之君就灭亡的?
王朝兴衰,无不因为礼乐崩坏,民不聊生,若皇帝的一个决定,一个念头就能致使王朝覆灭,那没有一个王朝可传至三代。」
朱佑樘笑笑:「所以啊,别这麽敏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