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记住【顶点小说】 dingdian911.com,更新快,无弹窗!
听完《夏天的风》后,牧小白深呼吸调整了一下略微紧张的心情,点开第二首歌——《晴天》。
在《稻香》出来后,他觉得自己的心理阈值被极大地拔高了,所以现在竟然有一种紧张的感觉。
叶知秋这首歌,还能比肩、甚至超越前一首吗?
会是什么风格?是五声音阶、还是七声音阶为主的歌曲?
心绪翻转间,音乐声已经从顶配的音响中传出。
开头的伴奏,是一段简洁而流畅的木吉他和弦。
几乎是听到不插电吉他声的一刹那,牧小白心里闪过一个词。
——青春校园风。
而且,他感觉《晴天》和《稻香》的前奏是有些像的,都是以吉他开头,都是4/4的节拍,给人一种很舒缓的感觉。
前奏中,在吉他和弦后,架子鼓接入。
听到这里,牧小白眼睛微微一亮。
这鼓声...就很灵性!
吉他和弦构建了整首歌轻松、舒缓的基调氛围,给人一种夏日阳光下慵懒、昏昏欲睡的感觉,而鼓声的进入,让整个伴奏一下子“鲜活”起来。
这是第二种乐器了,接下来会是什么?牧小白心中猜测,《稻香》的编排就是这样的,从吉他、到洞箫、小提琴、大提琴...层层递进。
不过,很快他便发现自己错了。
作为“最佳作曲人”,同样的招数,叶知秋又怎么会连续用两遍呢?
伴奏中,在鼓声之后,几乎是同一时刻,2号吉他的扫弦、贝斯、电钢琴...所有其余乐器的声音同时响起。
那种感觉就像是...夏日里,厚厚云层拨开后,骤然出现的猛烈阳光带着热浪扑面而来...
还没等他反应过来,下一刻,一道略带忧伤感的乐器声响起。
卧槽!
听到口风琴声的一刹那,牧小白忍不住喊了出来,整个人“蹭”地一下从座椅上站起。
口风琴!居然是口风琴!
叶知秋在谁都没想到的位置,用了一种出乎所有人意料的乐器。
麻了,真麻了啊...此时,被震得无复以加的牧小白,心里只剩“卧槽”两个字。
这口风琴的出现,就很灵性,甚至可以说是整段伴奏的点睛之笔。
又现前奏杀!
现在很多歌曲,网友们动不动就喜欢吹什么“前奏杀”,对此牧小白表示。
——你们最近全部按《晴天》的标准来!
此时,叶知秋歌声的进入,更加让牧小白确认了“青春校园风”的猜想。
【故事的小黄花
从出生那年就飘着
童年的荡秋千
随记忆一直晃到现在...】
好听!这是牧小白的第一感觉。
这种叶知秋特色式的唱法,还有吉他、电钢琴、口风琴结合的伴奏搭配,营造出一种淡淡的忧伤感。
听着音乐,仿佛就让人回想起了年少时的高中校园,夏日的蝉鸣,还有那懵懂青涩的爱情...
演唱中,叶知秋的歌声继续。
【ReSoSoSiDoSiLa
SoLaSiSiSiSiLaSiLaSo
吹着前奏望着天空
我想起花瓣试着掉落...】
一开始,听到“ReSoSo”等音符时,牧小白还没反应过来,以为是自己没听清歌词或者是听错了。
等最终确认后,牧小白直接便被惊得瞪大了眼睛。
叶知秋竟然...直接将曲谱音符放进了歌词里?
这操作...秀啊!
就好比歌曲创作者跟你说:看,写歌就是这么简单,按这个旋律来就行...
如果是别的歌手这么搞,大概率会被喷“想不出词就别写了”,但放在《晴天》这首歌上,却丝毫没有违和的感觉。
毕竟谁都知道,叶知秋不可能会写不出词...
【...花落的那一天
教室的那一间
我怎么看不见
消失的下雨天
我好想再淋一遍
......
刮风这天我试过握着你手
但偏偏雨渐渐
大到我看你不见...】
歌声继续,牧小白已经轻轻将眼睛闭上,完全在享受音乐了。
没有声嘶力竭或故作深情的演绎,叶知秋的嗓音带着一种独特的叙事感,仿佛抛却了技巧性的华丽,而是像叙事者在你耳边低语,将一幅带“怀旧”滤镜的青春画卷徐徐展开。
整首歌的词充满了画面感——小黄花、童年的荡秋千、消失的下雨天...每一个细节都像投入听众心湖的石子,漾开层层涟漪。
在独处的空间里,欣赏这种从曲、到词、演唱都是顶级,氛围感拉满的歌曲,如同如品仙酿,就一个词——享受!
一曲结束,牧小白深呼吸一口气,回味了一会后,习惯性地开始听第二遍。
对于叶知秋的歌曲他有经验了,只听一遍,是没办法体会到其中所有精妙之处的。
这一次,他果然听到了更多令人“拍案叫绝”的细节。
他发现,这首歌中最让人惊艳的是叶知秋的“留白”。
在第一句歌词“故事的小黄花”开始,叶知秋便用上了这种技巧,吉他在重拍的“故”字后拨出了一个稍强一些的音,后面的音符密度明显降低,甚至会有半拍左右的“空白”,仿佛只留下琴弦的余韵在空气中微微振动。
不是用源源不断的音符填满听众的耳朵,而是留出空白与想象的空间。
这种感觉...就很绝!
就如同歌词中直接填“ReSoSo”的音符一样,也只有对自己音乐有绝对把控力的作者,才敢这么玩。
包括歌曲最后,叶知秋那句“但故事的最后,你好像还是说了拜拜”的尾音处理,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和释怀的感觉,简直是神来之笔。
类似的细节,在歌曲中还有很多。
牧小白越听,就越深刻感受到叶知秋的“可怕”之处。
太细了!这个男人实在太细了!
连续循环播放了不知道多少遍后,牧小白深呼吸一口气,打开了自己的微博账号,手指敲击键盘打出了自己下一篇乐评长文的名称。
“《晴天》:艺术性与流行性的完美结合,一首教科书级别的流行音乐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