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369章:晋王要回封地?

一秒记住【顶点小说】 dingdian911.com,更新快,无弹窗!
     第369章:晋王要回封地?(第1/2页)
    太极宫。
    李世民的气色已经红润,身体状况基本上恢复了。
    这跟历史上有些出入。
    历史上李世民在这个时期,尊崇道教,道教炼丹成仙的理念对李世民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此外,大唐盛行方术,不少帝王追求长生的先例,也促使李世民产生通过丹药延年益寿的想法。
    随着丝绸之路的繁荣,天竺、波斯等地的外丹术传入中原。部分番邦使者或方士向李世民进献所谓异域仙丹,声称其具有神奇功效,进一步推动了他服用丹药的行为。
    然而现在之所以被改变,跟李承乾关系很大。
    首先是天竺使团那边,李承乾亲自安排人过去,也没有找到所谓的断续膏治疗腿疾,这让李世民也有些失望。
    同时李承乾整治外商,对于一些企图通过吹嘘丹药的骗子,进行了严厉的打击。
    比如民间盛传的异域神医,李承乾直接安排人打假,多数被处死。
    这样的情况下,很多人也不敢冒着掉头的风险骗取钱财。
    而历史上的天竺方士那罗迩娑婆寐,也因为李承乾介入,从而没能抵达长安。
    现在的李世民虽有气疾,不过还是以中药调养为主。
    且因为李世民有李承乾这个敌人在,所以心思没有全放在长生上,更多是怎么解决太子这个麻烦事。
    当然,李世民真正迷恋长生,是晚年时候,现在还没到时候。
    突厥的事情,虽说让李世民有些愤怒,然也不算太大问题。
    今日之大唐,非昔日之大唐。
    曾经东突厥强盛,大唐初建衰弱。
    然在打败东突厥,被尊为天可汗后,现在的大唐军队已经很是强盛。
    五姓七望放西突厥入关,虽说对河东地区的百姓有一定影响,可在准备足够兵力的情况下,自然不会再出现渭水之盟那样的情况。
    西突厥也没有东突厥那般势大。
    李世民头疼的,还是太子这边。
    “陛下,晋王求见。”
    内侍张阿难进行通禀。
    李世民眉头微皱,道:“昨日不是跟他说了,朕需要静养吗,怎的今日又来。”
    倒不是说李世民不想见儿子,而是现在他需要装病。
    不想在儿子面前装,干脆都不见。
    内侍张阿难回道:“晋王说有要事,想要向陛下禀告。”
    李世民随意道:“能有什么要事。”
    想了想还是道:“行了,让他进来吧。”
    毕竟是亲儿子,总是拒绝也不好。
    通禀后,不多时,李治入殿。
    “稚奴拜见父皇,恭祝父皇龙体安康。”
    李治抬头看了眼气色不错的父皇说道。
    同时心中也镇定了许多。
    因为父皇身体好,才能去对抗太子。
    李治本身是没有能力对抗现在的太子。
    武媚娘先前就跟他说过,陛下之所以对太子的行为一再放任,这跟陛下的身体有很大关系。
    如果陛下身体不佳,就会考虑继承人之事,而放眼当下,太子无疑是最佳的继承人,没有之一。
    话说得难听点,魏王跟晋王加起来,都比不过太子一半。
    但话说回来,如果陛下身体好,那跟太子的矛盾就不可调和。
    太子越强势,陛下就越发忌惮。
    当彻底爆发的时候,就是晋王的机会。
    现在做的,就是安心等待,陛下跟太子之间的矛盾爆发。
    对于皇权,武媚娘确实是看得极其透彻。
    自古皇权唯一,不容他人染指。
    越是强盛的帝王,越是如此。
    哪怕这个人,是太子,是自己的儿子。
    自古以来,皇帝忌惮太子夺权的事情,简直不要太多。
    “说吧,这般着急见朕,是有何要事。”
    李世民微微点头后,直接开口问道。
    这让李治心中有些失望。
    父皇这番对他,颇有几分公事公办的态度。
    三兄弟中,他是最小的嫡子,也是最不受宠的嫡子。
    “是四哥,四哥他,可能要对大唐不利。”
    李治的语气中,带着几分迟疑犹豫,好像有几分拿捏不准的意思。
    李世民闻言,眉头一挑,问道:“青雀他要如何对大唐不利。”
    李治面色带着几分挣扎,半晌才道:“稚奴得到消息,前些日子,清河崔氏崔文心,多次前往四哥府邸。”
    “这崔文心是当初崔文圣的弟弟,崔文圣勾结高丽而自裁,这崔文心必然也没有安什么好心。”
    “因此稚奴私下查探,发现竟有突厥人,秘密进入四哥府邸。”
    “原本稚奴也没多想,而大兄那边下了教令,禁止突厥人留宿长安客栈,这跟当年大兄驱赶高丽商人何其相似。”
    “因此稚奴就想着,这里面四哥是不是有什么误会,就多方打探。”
    “却没成想,没成想.”
    说到这里,李治的声音,突然变得颤抖哽咽起来。
    李世民沉声问道:“没成想什么!”
    李治身体一个哆嗦,回道:“没成想,四哥竟跟突厥人,有所勾结。”
    李世民听完,面色波澜不惊。
    这件事他早就知道了。
    且知道得更多。
    在房玄龄连夜上报后,李世民自然也不会因为房玄龄的一面之词,就定罪魏王。
    此后,就已经安排暗探进行调查。
    李世民也是有自己的情报组织的,没有演义里那么邪乎,但亦是有几分能耐。
    这其中,就查到了晋王李治,前往魏王府的事情。
    长安城中,查个小官小民很麻烦,而李治作为晋王这样的身份,行踪很难有所保密。
    加上之前魏王跟晋王的联合袭击,李世民自然能猜到,勾结突厥这件事,晋王大概也有参与。
    毕竟魏王不蠢,这样的事情,不会自己一人去做。
    不过就行为上来说,魏王跟晋王,本身是没有能力直接勾结突厥的。
    这里面的中间人,是五姓七望。
    只有他们有能力放突厥入关。
    而五姓七望是魏王的支持者,晋王这边可没能耐调动他们。
    李治这边的支持者,是李勣,同安大长公主。
    他们可不会帮助晋王勾结突厥。
    所以算起来,晋王顶多算是个知情不报。
    现在行告密之事,应该是幡然醒悟,亦算是浪子回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369章:晋王要回封地?(第2/2页)
    这让李世民心中多了分安慰。
    至少稚奴是个懂事的孩子。
    这番也多了几分另眼相看。
    不过,还需考验一番。
    当即佯怒道:“稚奴,仅凭崔文心出入魏王府、突厥人现身,便断定青雀勾结外敌?空口无凭的话,也敢拿来烦朕?”
    李治心头一跳。
    他不明白父皇为什么会这么说。
    媚娘不是说,父皇早就已经知晓了魏王勾结突厥之事吗,为什么还会这么问。
    难道是在试探我?
    想到这里,李治跪地作揖:“稚奴不敢欺瞒父皇,这些事确实是稚奴多方探查得知,原本稚奴也未多想,可现在突厥异动,这才想到。”
    李世民淡淡道:“可有确凿的证据?”
    李治无奈摇头:“未曾有证据。”
    原本以为,会迎来父皇的雷霆震怒,却没想到,只是一句轻飘飘的话传来。
    “起来吧。”
    听到这话,李治就知道自己猜对了。
    或者说媚娘猜对了。
    父皇真的已经知道了魏王勾结突厥之事。
    还好媚娘让自己来告发魏王,否则父皇严查下来,少不得要被牵连。
    其实李治自己都没想到。
    如果他也参与到勾结突厥之事上,不仅是要迎接李世民的惩罚,更为主要的是,他自身的势力,会遭受极大的损失。
    李治最有利的支持者,莫过于李勣跟同安大长公主。
    李勣作为三朝老将,历经隋末乱世与大唐开国,其政治立场始终以社稷安危为核心。
    他虽为晋王支持者,却绝非盲目依附,当年玄武门之变,他刻意保持中立。
    太子与魏王之争,他亦未明确站队。
    这种谨慎源于他对将权与皇权边界的清醒认知。
    李勣掌握的不仅仅是兵权,更是大唐边防体系的核心脉络。
    若晋王勾结突厥,意味着主动引外敌入塞,这与李勣保境安民的军事理念完全相悖。
    当年朔州之战,李勣以三千骑兵硬抗突厥十万大军,深知外族入侵对民生的屠戮,绝不可能容忍任何与突厥的暗中交易。
    李勣支持李治,本质上是认为其柔仁可守成。
    若李治参与勾结突厥这种饮鸩止渴的阴谋,便暴露了其既无治国之能,亦无忠孝之德。
    这会让李勣对其产生根本性怀疑。
    一个连忠君爱国底线都能突破的皇子,如何能托付天下?
    再换个角度,:李勣家族历经数代经营,深知伴君如伴虎的道理。
    当年他被李渊猜忌时,曾自污名节以求自保。
    此刻若晋王事发,李勣若继续力挺,轻则被视为朋党,重则被牵连谋逆。
    以他的政治智慧,必然会在第一时间与晋王切割,甚至主动请罪以表忠心。
    李勣若失望,意味着晋王失去了军方最关键的支撑。
    大唐府兵制下,地方军镇将领多出自李勣门下。
    一旦李勣态度动摇,晋王在军事上的话语权将荡然无存。
    更严重的是,李勣若在朝堂上公开质疑晋王德行,便会引发连锁反应。
    同安大长公主作为李渊亲妹、李世民姑母,其身份特殊之处在于,她不仅是皇室辈分最高的女性,更是李氏宗法的活体象征。
    她对李治的支持,更多缘由是看不过魏王,太子也谋逆。
    再就是丈夫王裕侄孙女,如今晋王妃的亲密关系。
    但这种支持有两个不可逾越的前提。
    同安大长公主一生经历隋末战乱、家族崛起,亲眼见证李氏从北周望族到天下共主的历程。在她眼中,勾结外族是对李氏血脉的背叛。
    当年窦建德俘虏她时,她宁死不愿为窦氏联姻,正是出于这种华夷之辨的执念。若李治与突厥勾结,在她看来等同于认贼作父,必然触发其最强烈的宗法谴责。
    同安大长公主年逾八旬仍受礼遇,靠的不是权力而是德行标杆。
    若支持的晋王身败名裂,她的识人之名将彻底崩塌,甚至被后世史书评价为误国老妇。为了死后能在宗庙留名,她必然会在丑闻坐实前与李治切割,甚至亲自出面弹劾以彰显大义灭亲。
    同安大长公主的失望,意味着晋王失去了宗室支持。
    宗室对储君人选的态度虽不直接决定皇位归属,却能影响士族人心向背。
    若同安大长公主公开指责李治有辱李氏门风。
    李渊旧部遗老们也会对晋王嗤之以鼻,从而李治再无翻盘余地。
    不得不说,这一次,算是武媚娘拯救了李治。
    此时,李世民看向稚奴的眼神里,也多了几分欣慰。
    “若你大兄跟青雀,都有你这般懂事,这便好了。”
    虎毒不食子,李世民对素有仁孝之名的稚奴,自然不会是往坏处想。
    尤其是在太子跟魏王的对比下,此时的晋王,显得尤为突出。
    虽说曾跟魏王一同伏击太子,乃至于暗中调动金吾卫,围攻来庭坊。
    可这些事,站在根本利益角度上去看,李世民不觉得李治是为了自己夺嫡。
    而是被太子所逼迫,只能跟魏王联手。
    因为即便真的击败太子,现在的晋王也不足以再击败魏王。
    太子位也只能是落到魏王头上,而非是晋王自己。
    更多的可能,是被魏王威胁,利诱,蛊惑,蒙蔽。
    李治面对父皇这话,可不敢随便接。
    武媚娘再三告诉过他,这个时候,千万不要暴露出自己要夺嫡的想法。
    而是要表达自己绝对没有要跟太子,魏王争夺的心思。
    这时的李治,突然是灵光一闪。
    躬身作揖道:“父皇,如今突厥入侵,稚奴待在长安无所作为,请回封地,对抗突厥,还请父皇成全。”
    这话让李世民都楞了一下。
    李治的藩地,是在并州,也就是后世山西太原一带。
    并州是李唐王朝的龙兴之地,李渊曾任太原留守,起兵反隋于此。
    李世民把并州作为李治藩地,对于嫡子还是很重视的。
    毕竟只有嫡子只有三个。
    并州是唐代北方的军事重镇,地处中原与塞北的交通要道,是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突厥南下的前沿阵地。
    不过东突厥覆灭后,西突厥主要控制西域,其势力范围与并州相隔较远,算是第二阵线了。
验证码: 提交关闭
猜你喜欢: 谁让这只摄魂怪进霍格沃茨的! 穿书年代,炮灰原配携崽随军去啦 大唐:父亲您不造反,我造反! 穿成太子外祖母,我带全家立人设 同时穿越:从符咒之力开始 我被她们恋爱模拟了? 全球挖矿 那些年,我在下面兼职的日子 寄宿妈妈的闺蜜家后,阿姨破产了 水浒:开局悟性拉满,震惊周侗 拈花问鼎 重生换嫁,短命太子他长命百岁了 九幽剑帝 废太子:戍边三年,满朝文武跪求登基 无限之我们中州队实在太厉害啦 闪婚成宠,温总他口是心非 宠神 大雪满龙刀 花村美娇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