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记住【顶点小说】 dingdian911.com,更新快,无弹窗!
唐烨来到会议室,坐定之后,轻声说道,“董大爷,我刚与万县长了解过情况,这个案子的确存在一定的问题。尽管董伟清是服药自杀,但动机确实不够。行贿虽然违法了,但还不至于让他付出生命为代价。应该是受到了胁迫。”
董大武红着眼睛说道,“唐县长!我对儿子很了解,他平时本分老实,根本不可能做行贿的事情,他肯定是被人逼死的!”
唐烨暗忖董大武很难接受儿子去世,所以情绪有些激动,轻声道,“董伟清去世之后,有没有......
唐烨的改革并未因“县域科技赋能计划”的全面铺开而止步。相反,他深知,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
在国家科技发展指数稳步上升、基层科技服务能力显著增强的背后,一些深层次的问题逐渐浮出水面。尤其是随着“政产学研金”五位一体合作模式在全国范围内的推广,地方执行层面暴露出资金使用效率不高、项目重复建设、科研成果转化周期过长等问题。
“我们不能只看数据增长,更要关注这些科技成果是否真正惠及百姓。”唐烨在一次内部会议上严肃指出,“如果只是把钱投进去,没有产出,那就是资源浪费。”
为此,他亲自带队前往中西部多个省份开展专项调研,深入一线了解政策落地情况。在湖北某县,他看到一个令人揪心的现象:当地投入数千万建设的农业科技园区,由于缺乏专业运营团队和市场对接机制,导致大量设备闲置,技术成果无法转化。
“这不是个例。”随行的林婉清低声说,“很多地方为了争取项目资金,盲目上马,但后续管理跟不上,最后成了‘空壳园区’。”
唐烨沉默片刻,随后召集当地干部召开座谈会,明确要求:“我们要的是实效,不是形象工程。从现在起,所有科技项目必须进行可行性评估,并设立退出机制,对长期无效的项目要及时调整。”
回到北京后,他立即组织专家团队研究制定《科技项目全流程管理办法》,提出“立项前评估、实施中监管、验收后追踪”的三段式管理模式,并引入动态调整机制,确保资源精准投放。
这项改革一经推出,立刻引发广泛讨论。部分地方政府担心审批流程变严会影响项目申报积极性,而一些科研单位则担忧新的监管制度会束缚创新活力。
面对质疑,唐烨坚定表态:“监管不是限制,而是保障。只有规范运作,才能让科技真正服务于民。”
在他的推动下,新规逐步落地。短短半年内,全国范围内清理整顿了近200个低效或虚假项目,同时扶持了一批真正有潜力的科技创新企业。科技资金使用效率大幅提升,科研成果转化率也创下新高。
然而,就在改革稳步推进之际,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波再次将唐烨推向风口浪尖。
这一次,问题出在一项国家重点支持的新能源项目上。该项目由某省科技厅牵头,联合多家高校与企业共同研发,目标是突破新型储能材料的技术瓶颈。但由于项目负责人涉嫌违规操作,导致资金被挪用,关键技术迟迟未能突破,最终引发舆论哗然。
纪检部门迅速介入调查,并向唐烨发函,要求其配合提供相关决策资料。
消息一出,网络上迅速发酵,不少自媒体开始炒作“唐烨改革神话破灭”,甚至有人翻出多年前他在南方某省任职期间的一些旧账,试图制造更大舆论压力。
林婉清焦急地找到唐烨:“这次动静不小,你得想办法自证清白。”
唐烨神色平静,却目光坚定:“我不怕查,只怕真相被掩盖。”
他第一时间整理了所有涉及该项目的会议记录、批示文件以及专家评审意见,提交给调查组,并主动接受问询。
调查持续了一个月,最终结果出炉:该项目确实存在管理漏洞,个别责任人已被依法处理,但未发现唐烨本人有任何不当行为。相反,调查报告特别指出,唐烨曾多次在会议上强调“要严格把控项目质量,防止资源浪费”,并建议相关部门加强科技项目的风险防控机制。
真相大白后,舆论迅速反转。多家主流媒体刊文支持唐烨的改革方向,并呼吁建立更完善的科技项目监督体系。
唐烨没有沉浸在短暂的胜利中,而是趁势推动出台了《科技项目绩效问责机制》,明确要求所有重大科技项目的负责人必须签署责任书,并建立终身追责制度,确保科技改革不走偏、不变质。
“我们要打造一个风清气正的科技生态。”他在一次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强调,“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科技兴邦、改革为民的目标。”
这一年,国家科技发展水平再上新台阶,基层创新能力显著提升,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历史新高。
站在北京高楼之上,唐烨望着远方灯火通明的城市,心中充满感慨。他知道,自己走过的每一步,都承载着无数人的期待与希望。
他翻开笔记本,写下最后一句话:
**“步步高升,不只是职务的晋升,更是思想的升华;初心如磐,方能在风雨中砥砺前行。”**
夜色渐深,星光璀璨,仿佛照亮了前方的道路。
转眼进入次年春天,唐烨迎来了职业生涯中的又一个重要节点??中央决定组建国家科技创新委员会,统筹协调全国科技发展战略,推动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深度融合。唐烨被提名为委员会副主任人选,负责具体事务推进。
这一任命,既是对他多年改革成果的认可,也是对他能力的高度信任。但他清楚,这同样意味着更大的责任和挑战。
上任伊始,唐烨便着手推动一系列战略性举措。他提出构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协同平台”,整合中科院、工程院、重点高校、龙头企业等多方资源,围绕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生命科学、新能源等前沿领域展开联合攻关。
与此同时,他还力主设立“国家青年科学家成长基金”,专门用于支持35岁以下具有突出潜力的科研人才,鼓励他们大胆探索、勇于创新。
“我们要为年轻人创造更多机会。”他在一次座谈会上说道,“未来的科技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
他的提议很快获得高层支持,并在当年财政预算中得以体现。该基金设立后,短短几个月内就收到上万份申请,最终资助了数百名优秀青年科研人员,其中不少人后来成为国家级重大项目的核心骨干。
然而,正当一切顺利推进之时,国际形势发生了剧烈变化。受全球供应链重组、地缘政治博弈加剧等因素影响,中国科技企业在海外遭遇前所未有的打压,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日益凸显。
在这种背景下,唐烨果断建议启动“科技自主可控三年行动计划”,集中力量攻克一批“卡脖子”技术,提升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水平。
“我们必须加快步伐,不能再依赖别人。”他在一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直言不讳,“过去我们讲开放合作,但现在,自主创新才是立身之本。”
在他的主导下,国家迅速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包括加大基础研究投入、优化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完善国产替代激励机制等。同时,他还推动建立“国家实验室联盟”,打破地域壁垒,实现资源共享,提升整体创新能力。
经过一年的努力,中国在半导体、操作系统、高端装备等领域取得实质性突破。多家本土企业成功研发出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
这一切,也让唐烨在国内科技界赢得了极高的声望。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称他为“中国科技改革的引路人”。
但在光环背后,他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已成常态,身体状况也大不如前。林婉清多次劝他注意休息,他总是笑着说:“只要还能动,我就要坚持下去。”
有一次,在主持完一场长达六个小时的科技战略研讨会后,他突发胃出血,被紧急送往医院。医生强烈建议他住院治疗,但他坚持只在门诊观察了一天,第二天就返回办公室继续工作。
“我不能停下来。”他对前来探望的同事说,“改革已经走到深水区,稍有不慎,就会功亏一篑。”
正是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让他一次次挺过了最艰难的时刻。
时间来到第三年,唐烨的改革理念已经深入人心,整个科技系统的治理能力和运行效率得到全面提升。他提出的“科技治理现代化”理念,也成为各地政府争相学习的典范。
而在个人仕途上,他也迎来新的高度??经中央批准,唐烨正式出任国家科技部部长,成为改革开放以来最年轻的部长级官员之一。
面对新的职责,他依旧保持低调务实的作风。上任第一天,他就召集部务会,明确提出:“我们的使命,不是追求政绩,而是服务人民、推动科技进步。”
在他的带领下,科技部接连出台多项重磅政策,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
这一年年底,国家统计局发布年度科技发展报告,数据显示:我国研发投入强度首次超过3%,科技进步贡献率突破60%,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突破40万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蓬勃发展……
这一切,都印证了唐烨多年来的努力正在开花结果。
夜晚,他又一次站在办公室窗前,看着城市璀璨的灯光,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他想起自己刚走上这条路时的初心,想起那些默默无闻奋斗在科研一线的同仁,想起无数渴望改变命运的年轻人。
他翻开笔记本,写下一段话:
**“改革从来不是一个人的事,而是一代人乃至几代人的接力。我只是其中的一员,但我愿做那颗永不熄灭的火种。”**
窗外,繁星点点,映照着这座城市不眠的灯火,也照亮着他心中那条永不停歇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