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 546 章 不是一般的高明!

一秒记住【顶点小说】 dingdian911.com,更新快,无弹窗!
     董天保眼中露出惊讶之色,难怪最近这段时间总觉得有些不对劲。
    经唐烨这么一提醒,他顿时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
    “唐县长,您这么一说,我终于反应过来了。我好像被人利用了。”
    唐烨知道董天保此刻的心情应该很复杂。
    董天保在随远也算是个人物!
    没想到自己变成了别人手中的棋子。
    “董老板,不少人在我面前说过你的坏话,但我觉得那些话大多不可信。
    只有面对面接触,才能真正了解对方。
    你站在董家的立场维护董家祠堂,这并没有......
    唐烨坐在办公室里,手中的钢笔在桌上的文件上轻轻敲打着,仿佛在思索着什么。窗外的阳光透过玻璃洒进来,在办公桌上投下一片暖意,却照不进他内心的阴霾。
    昨天晚上,科技部纪检组刚刚提交了一份调查报告,内容涉及“量子通信关键技术攻关”项目中一名核心专家的真实身份。这位专家,表面上是某重点高校教授、项目首席科学家,实际上却是国外情报机构长期渗透的对象,其名下的海外账户在过去三年内累计收到多笔可疑资金转账,总额高达数千万元。
    更令人震惊的是,这些资金的来源,并非普通的商业合作,而是通过一些伪装成科研基金的境外组织渠道流入国内。而这些组织,与某个西方国家的情报部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这不是单纯的经济问题。”林婉清站在一旁,低声说道,“这已经涉及到国家安全。”
    唐烨缓缓合上文件,目光沉静如水:“这个人,必须立即控制。”
    林婉清点头:“我已经通知国安部门,他们会在今晚行动。”
    “另外,”唐烨顿了顿,语气低沉却坚定,“所有与这个项目有关的人员,全部重新审查。尤其是评审环节中的专家名单,我要一份详细背景资料。”
    “明白。”林婉清应声离开。
    办公室重归寂静,只有空调发出轻微的嗡鸣声。唐烨望着窗外,脑海中浮现出过去几年自己推动改革时的画面??那些深夜加班、会议争论、政策推敲、制度设计……他曾以为,只要建立起完善的机制,就能防止腐败滋生,让科技回归本质。
    但现实却一次次提醒他:机制再完善,也挡不住人性深处的贪婪和背叛。
    他闭上眼,深吸一口气,然后拿起电话拨通了一个号码。
    “老李,是我,唐烨。我们得见一面,有件非常重要的事要谈。”
    半小时后,科技部地下会议室。
    李国栋,中央纪委驻科技部监察组组长,一位年近六十的老纪检干部,神情凝重地坐在会议桌对面。
    “你说的那个人,就是你们之前查出来的那个教授?”李国栋问。
    “对。”唐烨点头,“但他背后的人,比我们想象的复杂得多。”
    “你是说……”
    “我怀疑,这是一次系统性渗透。”唐烨语气冷静,“从项目立项到资金审批,再到成果评定,每一个环节都有人配合。这不是一个人能完成的操作,而是一个有组织的行为。”
    李国栋沉默片刻,缓缓点头:“如果真是这样,那这件事就不是我们一家能处理得了的。”
    “所以我请你来,是要协调国安、公安、审计等多个部门联合介入。”唐烨继续道,“我们需要一次彻底的大排查,把所有可能被渗透的科研项目都翻出来。”
    李国栋皱眉:“你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吗?一旦动作太大,可能会引起高层震动。”
    “我知道。”唐烨眼神坚定,“但如果我们现在不动手,将来付出的代价会更大。”
    两人对视良久,最终李国栋叹了口气:“好,我会向中央汇报情况,争取成立专项工作组。”
    “谢谢。”唐烨起身握手。
    几天后,一场代号为“清源”的专项行动正式启动。由中央纪委牵头,科技部、国安部、公安部、财政部等多部门联合组成调查组,进驻各大科研院所、高校及重点企业,对近年来所有国家级科研项目进行全面排查。
    与此同时,唐烨亲自推动的《国家科研资金监督管理办法》草案也在全国人大常委会进入审议阶段。
    然而,就在法案即将提交表决前夕,一封来自科技界内部的联名信悄然流传开来。
    信中指出,《管理办法》将极大削弱科研单位的自主权,可能导致行政干预加剧,影响科研效率;更有甚者,认为这是对科研自由的一种打压。
    一时间,舆论哗然。
    网络上开始出现大量质疑声音,部分专家学者公开发文批评该法案,甚至有人将其称为“科技界的倒退”。
    面对压力,唐烨没有动摇。
    他在一次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公开回应:“我不是不懂科研自由的价值,但我更清楚,当自由失去边界时,它就会变成腐败的温床。我们要做的,不是限制自由,而是建立规则,让真正想干事的人不再被权力和利益所裹挟。”
    他的话很快在业内引发热议。
    一部分年轻学者表示支持,认为唐烨的做法是在为未来的科研环境扫清障碍;另一些资深专家则持保留态度,担心新规会带来不必要的束缚。
    就在争议不断升级之际,一封来自中科院院士群体的公开信突然出现在公众视野。
    信中写道:
    >“我们深知唐部长推动改革的初衷,也理解他对科研腐败的警惕。但我们更希望看到的是,在打击违规行为的同时,也要保护科研工作者的积极性。科研需要自由,也需要信任。请不要让监管成为新的枷锁。”
    这封信的出现,让原本一边倒的舆论出现了微妙的变化。
    唐烨看完信后,陷入了长时间的沉思。
    他知道,这场改革,早已不只是制度层面的调整,而是一场关于权力、责任与自由之间的博弈。
    他决定召开一次特别座谈会,邀请包括院士代表、青年科研人员、高校领导在内的多方人士参加,面对面听取意见。
    会上,一位年过六旬的老教授直言不讳:“唐部长,您知道为什么很多科学家不愿意说话吗?因为他们怕得罪人,怕被边缘化。您现在做的事,是对的,但也必须小心,别走得太快,反而伤了人心。”
    唐烨认真听着,频频点头。
    会议结束后,他回到办公室,打开电脑,重新修改了《管理办法》草案的部分条款,删减了一些过于严苛的内容,并增加了对科研人员权益保障的具体措施。
    几天后,新版本的《国家科研资金监督管理办法》正式提交人大审议,并获得通过。
    而在“清源”行动中,又有数起重大案件被曝光。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家名为“华科智能”的企业涉嫌利用虚假技术成果骗取国家专项资金。调查发现,该公司高层不仅伪造了多项专利证书,还通过复杂的资本运作手段,将国家资助的资金转移到海外账户。
    这一事件曝光后,立刻在全国范围内掀起轩然大波。
    唐烨亲自下令查封涉事企业,并要求彻查所有关联方。
    同时,他还指示科技部纪检组对相关项目的评审专家进行追责,已有三名院士因未能履行职责而被取消评审资格,并被列入科研诚信黑名单。
    面对外界的种种质疑与压力,唐烨始终保持冷静。
    他在一次内部讲话中强调:“科技改革不能靠喊口号,也不能靠妥协。我们必须敢于动真碰硬,才能真正守住底线。”
    夜色渐深,唐烨独自一人坐在办公室里,望着窗外的城市灯火,心中却异常平静。
    他知道,这条路依旧艰难,但他也明白,真正的改革,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
    他轻轻合上手中的文件,站起身,走向窗前。
    “只要初心不变,信念不灭,终将迎来属于中国的科技新时代。”
验证码: 提交关闭
猜你喜欢: 绿龙博士 官家天下 放纵系神豪,开局包养呆萌女学霸 重案回忆录第一卷 我在大明长生久视 长生从炼丹宗师开始 末日:无敌后,我满世界双修 废土回响者 黑欲人生 让你当宗主,你只收主角? 全球觉醒:开局加入聊天群 高朋满座 要给初恋生孩子的是你,离婚你哭什么? 医路官途 余岁长安 止战星空 人在诸天,我是诸世之恶 李云龙亮剑北宋 百无禁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