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东晋—卢循传(上)

一秒记住【顶点小说】 dingdian911.com,更新快,无弹窗!
     元兴元年(公元402年壬寅)令东晋惶恐不已的孙恩选择蹈海而死,一时之间,起义部队面临分崩离析的境地。
    他们就好像是一群即将要下岗的职工,对未来的前途陷入了一片迷茫。
    这些人虽然都是普通的老百姓,可是他们赶着造反的大潮,过了几天富贵日子,自然是不会愿意再回去种地的。
    因为从贫到富容易,从富到贫就比较难了。
    没人愿意回去再忍受繁重的赋税徭役,也没有人愿意就此放弃追求富贵。
    所以当时起义部队中一些人就开始寻找新的领袖,以期能够带领大家继续过富贵险中求的生活。
    在挑来挑去之后,一位野心更大,能力更强的人被推举为了新的领袖。
    他就是卢循。
    卢循,字于先,小名元龙,范阳涿郡人,一位比孙恩野心更大,求生欲望更强的人。
    卢循出生名门,祖上是东汉末年讨伐黄巾的名儒卢植,此外他还是司空从事中郎卢谌的曾孙,这样的家庭身世,很难想象到他能和造反牵扯到一起。
    更让大家想不到的是,卢循还是一个杰出的书法和棋艺大家,然算不上一流,但也算是杂糅百家,自成一派。
    卢循年轻的时候,长得是神采飞扬,才能出众,完完全全就是一个当大官的好苗子。
    可谁又能想到卢循以后会成为让东晋头疼的大刺头。
    其实在很早之前,一个叫惠远的和尚就给卢循相过面,说他虽然神采奕奕,但是却心怀不轨,包藏祸心。
    的确,卢循很有才,可他也不是一个甘心屈居人下的人。
    在孙恩起义失败之后,起义部队推举他担任领袖,除了他有过硬的家庭身世之外,还因为他和孙恩有姻亲关系。
    他是孙恩的妹夫,那么孙恩一死,造反事业理应由自己身边最亲近的人来接替。
    卢循接过了孙恩的造反大旗之后,并没有学孙恩继续骚扰沿海周边,而是踏踏实实选择接受朝廷的招安。
    当时朝廷因为孙恩动乱,元气大伤,再加上荆襄的桓玄与朝臣司马元显争权夺利,且心怀异志,大有篡晋自立的倾向,所以朝廷为了安抚民众,并没有对孙恩的起义部队进行赶尽杀绝。
    因为卢循是新的造反领袖,所以当时朝廷为了先稳住这股不安定的因素,封卢循担任了永嘉(位于今浙江温州市永嘉县)太守。
    永嘉在当时属于是东晋的重要郡县,而朝廷特意任命卢循担任永嘉的太守,其用意非常的明显。
    可卢循并不是傻瓜,虽然永嘉郡地理位置优越,但因为自己姐夫孙恩连续多年的袭扰,永嘉当地的百姓早就十室九空了,朝廷看似好心封赏这样一个郡县给自己管理,其实也有防备自己的意思。
    所以面对朝廷的封赏,卢循并没有推辞,当即决定接任永嘉太守。
    接任是接任了,可卢循并没有按照朝廷颁布的法令好好在永嘉履行自己的职责,而是继续干着打家劫舍的买卖。
    这里有必要说一下,卢循之所以选择继续走孙恩的老路,并不是因为他想继续学孙恩,而是因为当时三吴地区的情况十分的恶劣。
    自孙恩动乱之后,三吴地区发生了大饥荒,会稽八郡的人口缩减了十分之四,像临海,永嘉等郡县的人口因为长期的动乱和袭扰,基本上已经变成了空城。
    更为哭笑不得是,这些地区的富户土豪,为了不让自家的财宝落入别人之手,个个都怀揣珠宝,死死紧闭住自家大门,最后竟然为了保住财宝而被活活饿死。
    好一个人为财死鸟为食亡。
    当年五月,卢循带兵从临海进攻东阳,当时的太尉桓玄当即下令派遣抚军中兵参将刘裕前去带兵征讨。
    刘裕自然不用多说,天生的打仗猛人,此一去,直接将卢循的起义部队打的是丢盔弃甲,败走永嘉。
    首战便被刘裕教做了人,这对于卢循来说,可不是一个什么好兆头。
    就和他的大舅子孙恩一样,卢循也不是一个甘心屈服的人。
    元兴二年(公元403年癸卯)正月初一,卢循再度选择进攻东阳(位于今浙江金华市东阳市)。
    只不过这一次,卢循并不是自己亲自带兵前去,而是让自己的姐夫徐道覆前去骚扰。
    要说起卢循的这个姐夫,也不是个简单的人物,他在历史上虽然没有留下什么大名,可是却是卢循最为亲近和信任的智囊。
    由智囊亲自出马,自然能稳操胜券。
    可倒霉的是,作为卢循的智囊,徐道覆终究不是猛人刘裕的对手。
    当年二月初八,已经升职成为建武将军的刘裕带兵击溃了徐道覆的人马,再一次将卢循的势力赶出了东阳。
    不仅如此,刘裕还主动追击到永嘉,与卢循的大部队人马展开了一次交火,杀了卢循一个措手不及,紧接着又一路带兵将卢循的人马追击到了晋安,打了漂亮的歼灭战。
    这一下,逼的卢循只能是重走孙恩的老路。
    遁海远走。
    卢循带着残兵一路浮海向南,来到了南海(位于今广东佛山市南海区),这一次,卢循决定拿南海作为自己进攻东晋本土的突破口。
    他指挥人马登船上岸进犯南海,同时分兵攻打番禺(位于今广东广州市番禺区),以闪电般的速度攻占了很多城池。
    当时广州的刺史吴隐之因为守备兵力不足,且距离建康城较远,无法有效求救,只能是据守广州城。
    吴隐之也是个有骨气的人,硬是凭着顽强的意志,抵抗了一百多天。
    十月初二,卢循趁着夜色带兵偷袭,一举夺下广州城,生擒广州刺史吴隐之。
    作为贼匪,卢循在夺下广州城之后,还本色出演了一把。
    他率兵焚烧官府屋舍,百姓房屋,甚至他还将几万具尸体放在一起进行集体焚烧。
    反正只要是犯法的事儿,卢循是都要做一遍。
    不仅犯法的事儿要做,犯上的事儿,卢循也没落下。
    他还自称平南将军,总督管理广州城的所有事务,俨然一副只手遮天,独霸广州的态势。
    在夺下广州之后,卢循派自己的姐夫徐道覆进犯始兴(位于今广东韶关市始兴县),并顺利攻克,生擒始兴相阮腆之,广州大部分领土尽归卢循所有。
    在广州站稳脚跟的卢循,突然有了一个新的想法。
    向朝廷上贡称臣。
    表面看起来卢循是在向朝廷示弱,但实际上却是卢循韬光养晦的套路。
    有些时候,隐藏爪牙要比锋芒毕露更能活的长久。
    朝廷在看到卢循上贡称臣的表现之后,自然也没有多做计较。当即封卢循当了广州的刺史,同时还顺道封他的姐夫徐道覆担任始兴相。
    得到朝廷认可的卢循,首先要干的一件事情,就是给曾经把自己打的落花流水的猛人刘裕送礼。
    而礼物也很有意思——益智粽!
    似乎卢循在肯定刘裕的才能。
    而刘裕在受到这份礼物之后,也送了卢循一件颇有意味的礼物。
    续命汤!!!
    续命汤是中医方剂,主要治疗中风,风邪,惊悸等等病症。而刘裕送这份礼物似乎也有点警示卢循的意思。
    而卢循似乎也明白了刘裕送自己这个东西的含义,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面,他都表现的十分的老实。
    在广州任职期间,卢循提拔之前琅琊的内史王诞担任自己这个平南将军的长史,目的很简单。
    王诞出身名门,是东晋创始人王导的曾孙,况且在东晋这个比较看重出身的社会里,让这样家世身份的人来担任自己身边的官员,那对于自己统治和联络朝臣感情来说,再合适不过了。
    最主要的是,让这样的人留在自己身边,自己也显得特别有面子。
    卢循想让王诞留在自己的身边做官,可王诞并不想留在卢循这个隐患身边。
    王诞的目的是回到刘裕的身边,但苦于没有借口,于是便编了一个谎言来搪塞卢循。
    “诞本非戎旅,在此无用;素为刘镇军所厚,若得北归,必蒙寄任,公私际会,仰答厚恩。”
    大致意思就是说,我王诞也不是军旅出身,留在这里帮不上什么大忙,况且我受刘裕厚恩,如果能回去,我代表我八辈祖宗感激你的大恩大德。
    而卢循也是一个很重义气的人,二话没说,就答应了王诞的要求。
    当时刘裕得知王诞从卢循的虎口逃离出来的时候,果断给卢循写了一封书信,要求卢循顺带把之前抓的广州刺史吴隐之也一并放了。
    这下卢循可不干了。
    放一个回去已经是仁至义尽了,还要再放一个?刘裕你的口气好大!
    当时卢循并不打算放吴隐之回去,这个时候又是王诞对卢循说了一番话语,彻底让卢循改变了态度。
    “将军今留吴公,公私非计。孙伯符岂不欲留华子鱼邪?但以一境不容二君耳”
    意思很明显,你卢循现在是广州刺史,而吴隐之也是广州刺史,一个地方怎么可能允许存在两个同样的官呢?
    正是这番话语,一下子让卢循打定主意要释放王诞和吴隐之回去。
    而这两位仁兄这一走,基本就是囚鸟出笼,困龙入海,再也不可能和卢循有任何交集了。
    从这件事情来看,卢循起码也是一个好面子和讲情义的人。
    可在很多时候,好面子和讲情义却并不一定能够换来好的结果。
    当初刘裕北伐的时候,徐道覆就写书信劝卢循趁机袭取建康,而卢循可能是因为当官当上瘾的原因,果断拒绝了徐道覆的建议。
    徐道覆看卢循执迷不悟,便自己坐船来到番禺,亲自面见卢循,说明了现在的局势。
    “你卢循一直是朝廷的心头大患,只是现在朝廷没空管你,如果刘裕北伐成功,那么朝廷接下来的动作就是拿你卢循开刀。况且我们住在岭表之地,要啥没啥,到时候朝廷带兵来征讨我们,我们可就只有遁海远逃的份儿了。如果我们先下手为强,攻入建康,捣毁东晋的根基,这样一来,就算刘裕回师救援,也来不及了。”
    徐道覆作为卢循的智囊,在卢循最松懈的时候,给他敲了一记响亮的警钟。
    在徐道覆再三的恳求之下,卢循最终答应了整个请求。
    当然,卢循答应徐道覆的请求并不是因为自己认同了徐道覆的建议,而是因为自己实在没有其他理由拒绝徐道覆,所以只能是硬着头皮答应了。
    而作为卢循的智囊兼亲友,徐道覆早就在为卢循以后的生计做着打算。就从袭取建康城来说,徐道覆的盘算还是比较到位的。
    他先是让人大张旗鼓的在南康山砍了一大批树木,准备用来打造战舰,他先是命人运到始兴县,就地贱卖给当地的百姓。
    当然,这只是徐道覆计划的一部分—暗度陈仓!(奇出于正,无正不能出奇)
    因为这些木材如果招摇过市的运回去做战舰,势必会引起朝廷的注意,倒不如让这些木材暂时先存放在百姓这里更为稳妥。
    而这些木材因为被贱卖给老百姓,所以沿途的百姓没有一个人怀疑这些木材的真实用途。
    这是徐道覆计划的第二部分—瞒天过海!(备周则意怠,常见则不疑)
    接下来,在木材都平安运到始兴县之后,徐道覆便开始露出自己真正的目的。
    凭购买木材的单据,挨家挨户上门索取!
    好多人可能会觉得奇怪,卖出去的东西,怎么可能人家会再退回去呢?
    答案其实很简单,不愿意退还的,那直接抢就行了。
    你看他敢不敢不给?
    当然,和买家撕破脸这种事情还是要等到自己起兵之前去做比较合适。
    徐道覆利用这种方法成功为卢循置办了一大批的木料,为日后卢循组建庞大舰队提供了重要的帮助。
    海上作战的材料准备齐了,那么接下来要干的事情就只剩下一件了。
    起兵!!!
    卢循率队亲自从始兴县北上进攻要地长沙,徐道覆则带兵进攻南康(位于今江西赣州市南康区),庐陵(位于今江西吉安市吉州区),豫章(位于今江西南昌市),形成从南向北,沿水路钳形合围建康的攻势。
    在卢循迅雷不及掩耳的攻势之下,这些郡县的官吏纷纷选择逃亡,一时之间,江南一带陷入了混乱之中。
    晋安帝义熙年间的时候,曾经在流传着一首颇为诡异的童谣,这首童谣生动的讲述了卢循从被招安到叛变的整个过程。
    “官家养芦化成荻,芦生不止自成积”
    芦苇养的时间长了,就会成为了一大隐患,严重破坏水质,最终让船只无法前行,这就是这首童谣所带来的隐喻暗示。
    卢循不是一个甘心蛰伏的人,区区的官职怎么可能会将他的斗志消磨掉。
    在全面反叛东晋之后,卢循和徐道覆带兵剑指寻阳(位于今湖北黄冈市武穴市)。
    当时坐镇浔阳城的是东晋名将何无忌,而他当时担任的官职则是江州刺史。
    除了这些身份之外,何无忌还是名将刘牢之的外甥。
    在面对叛军的问题上,何无忌本着“外甥像舅”的原则,坚持要将卢循的叛乱兵马拒绝在浔阳城外。
    可是问题是何无忌是一个不管三七二十一的家伙,在对抗卢循方面,充分暴露了他莽夫般的智商。
    在何无忌的看来,叛军既然来了,那我就出战迎击,管他厉害还是不厉害,先杀一波再说。
    当时何无忌身边有一位叫邓潜之的长史就劝过他,希望他能够坚壁清野,消磨叛军的战斗意志,可是何无忌并没有听进去。
    既然长史的话不听,那参军的建议总该听听吧?
    当时何无忌身边的参军殷阐也告诫何无忌不要轻兵冒进,而是选择屯扎豫章,就地征兵,以待叛军。
    可何无忌还是听不进去。
    这个家伙简直就是一根筋,认定的事情就必须坚持做到底,绝对不会更改意见。
    这种坚持的态度是好的,可也得分情况。
    义熙六年(公元410年庚戌)三月二十日,何无忌的船队在豫章与徐道覆的舰队遭遇。
    这一战,简直就是去送死。
    因为何无忌所带领的船队无论是人数还是舰船规模,均不如徐道覆的舰队。
    而且徐道覆为了干掉何无忌这个二百五,专门命弓弩手登上豫章西岸的小山上吸引何无忌的注意力。
    本来船就小,再加上叛军的挑衅,何无忌的船队有点招架不住了。
    更为致命的是,老天爷在这个时候也站到了徐道覆这边。
    当时江面上刮着猛烈的西风,何无忌的船因为体积小,重量轻,被一直吹到了东岸。
    徐道覆的舰队利用在顺风位的优势,一直将何无忌的船队逼的走投无路,人心崩溃。
    眼看着人马就要全军覆没,彻底完蛋了,何无忌大喝一声。
    “把我的苏武节拿过来!!!”
    所谓苏武节,就是一种信仰的象征,当年苏武被匈奴扣留,誓死不降,宁可牧羊北海,也绝不叛汉。何无忌此举,无非就是想学苏武,守节而死。
    而这种死不改志的气节,足以让她名流千古!!!
    在面对数倍于自己的叛军,何无忌面无惧色,手持节杖,沉着应战,誓要将最后一丝力气耗尽。
    最终,尘埃落定,硝烟散去,何无忌手握节杖战死于豫章。
    那一刻,他是真正的勇士,真正值得敬佩的将领。
验证码: 提交关闭
猜你喜欢: 全民修仙时代,系统让我当魔头? 顶级兽夫太缠人,绝美娇雌想出逃 稳健修仙:开局词条劳逸结合 公公,这些武功你真会啊? 穿入洞房,农家丑女要翻身 神话版三国 Z世代艺术家 修真大佬纵横都市 情报系统:开局拿捏高冷仙子命脉 诡异降临:开局拥有万亿冥币陈木女诡 快穿归来,网黑真千金杀穿娱乐圈 倒反天罡,我家王后要造反! 打主母,踩世子,恶女丫鬟上青云 穿到七零,我成了全大院最靓的崽 乱世狂龙,从打猎开始杀穿朝堂 被卖八年后,假千金靠玄学名满天下 越轨 死期将至,我离婚你还发疯? 华娱:我真不想当海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