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24集《唯识三十颂直解》

一秒记住【顶点小说】 dingdian911.com,更新快,无弹窗!
     第24集《唯识三十颂直解》(第1/2页)
    请大家打开补充讲表第十八,附表第十八,就是第三十七面,三性观法。
    唯识学安立诸法三性,主要的是在修止观用的,就是从三性的观察来返妄归真。从遍计执而恢复到圆成实和依他起,叫返妄归真。在这当中,我们解释一下唯识的观法。这以下的唯识的观法,是通于资粮位、加行位、乃至于通达位,三位都是这样观法,都是以这样的无分别智来修止观。我们看第一段,总标三性差别,先把这个三性的差别解释一下。
    附表十八、三性观法
    (一)总标三性差别
    谓以“闻”“思”“修”,所成“妙慧”为体。
    唯识宗修止观是一种慧,当然这当中要有禅定的帮助,但是主要还是以慧。这个妙慧,妙者清净无漏,它是清净无漏不可思议,叫做妙。这个智慧怎么有呢?它的生起有三个次第,就是闻、思、修,三个次第。
    一、闻慧:我们刚开始要亲近善知识听闻正法,叫做闻慧。这样子,心中有一个正见。但这个时候的正见是薄弱的,遇到恶因缘还会退转。
    二、思慧:进一步到思慧,就是我们把所听闻的法义如理地思惟,心中有一种很坚定的胜解,能够断疑生信。这个时候的思慧就有调伏烦恼的功能,有一点点调伏烦恼,也不是容易能够退转了,思慧就是比闻慧更加地坚定了。
    三、修慧:这个修慧呢,前面的闻思都是一个散乱心,修慧就是要有禅定了。这个无漏的智慧,我空法空的智慧,有禅定的帮助,你在禅定当中思惟我空法空,能够断惑证真,就是修慧,这个修慧就是有禅定。唯识宗的智慧是三个次第,这三个都是智慧。这当中开出来它的内涵,闻思修的内涵是什么呢?
    于中观察从缘所生一切色心、心所等。
    这当中观察我们的一切因缘所生法,什么是因缘所生法呢?就是我们今生的果报——色心诸法。我们的根身、器世间这些色法,还有我们这一念的分别心,这些色心诸法。这当中我们以三性来观察:
    似空花相,诳惑愚夫,名依他起性。
    这依他起性是怎么安立?就像虚空当中出现了一个花,虚空是没有花的,但是因为有因缘的时候,我们的眼睛有毛病,就出现了花,来欺诳迷惑我们愚痴的凡夫,就叫依他起性。说我们从真如的理性来观察我空、法空,一切法是毕竟空。毕竟空怎么会有山河大地呢?怎么会有我们这个人的果报出现呢?就是我们过去有这个有漏的业力。造了一些业,无名缘行,行缘识。无明一发动以后造了业力,业力一熏习阿赖耶,就有果报体出现了。
    但是这个果报体为什么是欺诳性呢?因为我们今生是一个人,下辈子可能做一个蚂蚁,这蚂蚁做完了可能做转轮圣王,就是它会变化。就像是虚空中的云,这个云一下子变成一个龙,一下子又变一条蛇,一下子变一个猪,这虚空的云对我们来说就是欺诳性。如果你是龙就永远是龙,这就没有欺诳性,不要有变化。
    就像魔术师一个手帕,这个手帕一下子变出一个兔子,有恶业的因缘,手帕变成一个兔子,我们看起来就像一个真的兔子一样;它也可以变出一个很尊贵的人的相貌出来;也可以变出一个天,其实是就是一个手帕变来变去,这个就叫欺诳性。就是它那个如梦、如幻、如泡、如影,它就是会变化,有业力会有变化。但这个时候我们还不谈到我们的执著这件事情,就是只讨论业力的因缘所变现的诸法。我们有各式各样的业力,就变现各式各样的色心诸法,这叫做依他起性。
    愚夫不了,于斯妄执为我为法,喻实空华,性相都无,名“徧计执”。
    面对我们每一个果报,我们会觉得我们这一念心是如此得真实,外在的环境也如此得真实,我们不知道这件事情会消失掉,不知道。所以对于这样子执著有一个真实的自我,我来受用我今生所有的果报,这当中有一个“我”,有一个恒常住不变异的我,这个“我”是不能变化的。
    小时候的我跟现在的我是一样,现在的我跟老了以后的我都是一样,我来受用这一切的境界,就有一个我,有一个法,那这表示这个虚空的花都是真实的。但是你安立这个“我”,安立这个“法”,其实性相都无,根本都没有。因为你这个我和法,当你死亡的时候,完全破坏掉了。下辈子你又有一个不同的思想、不同果报出现,那个“我”是觅之了不可得,这叫遍计所执性。
    就是说你现在的“我”是依止一个人的思想安立的,当你下辈子做一个蚂蚁的时候,你的思想会有变化。我们讲这个报障,果报体对你有障碍。你今生在世界上学习很高很高的智慧,你变成一个蚂蚁的时候,那个蚂蚁的身心,你所有的智慧都不能显现,你只有一个蚂蚁的思想智慧而已。你今生所学习的都变成一个种子保留起来,这个报体会有障碍。
    说你今生吃素吃得很好,你下辈子要变成一个蛇,照样吃肉。因为你这个果报体你就会让你有一种吃肉的欲望,这个果报体会障碍你,报障。可见得我们一个常住的我是不可得,就是业力会影响我们的色法、心法。但是我们不认为这样子,我们认为这是真实的自我,真实的法,这就是遍计执。
    依他起上,我法本空,由观二空所显真理,譬若虚空,名“圆成实”。
    ——《般若心经幽贊》——
    我们观察依他起当中,一个恒常住、不变异的我和真实的法是不可得,其实这个色法心法都是刹那刹那变化,我们的色身老病死,我们的思想也会透过学习不断地变化。那么这样子就像虚空一样,这个是圆成实。
    这个事情是这样子,我们现在的情况,在唯识学的意思就是说,我们现在每一个人都活在遍计执当中。因为第七意识的恒审思量,使令我们在不自主的情况之下已经落入遍计执了。我们看到绳子,没有看到绳子的真实相,我们都认为它是蛇。我们面对我们的身心,因为心中的名言分别,就认为有一个自我,有一个法,这都是真实的。
    所以我们现在的问题,就是说“依他起上,我法本空,由观二空所显真理,譬若虚空,名圆成实。”现在我们的重点,应该从遍计执而悟入圆成实,这是个主题。
    怎么悟入呢?我们看第二段,正明唯心识观。唯识学的重点在这里,我们后面讲到唯识的五位:资粮位、加行位、通达位,都是在修这个观法,就是修无分别智,破遍计执。观遍计本空,依他如幻。先看第一段总说。
    (二)正明“唯心识观”
    一、总说
    学“唯心识观”者:所谓于一切时,一切处,随身口意有所作业。悉当观察:“知唯是心”。乃至一切境界,若心住念,皆当察知,勿令使心无记攀缘,不自觉知。于念念间,悉应观察,随心所有缘念,还当使心随逐彼念,令心自知;“知己内心自生想念,非一切境界有念有分别也。”
    学“唯心识观”者:所谓于一切时,一切处,随身口意有所作业。这个修行它是一切时、一切处。不过当然刚开始我们应该在佛堂,先坐中修,先修止然后起观,观以后修止。在静中先栽培正念以后,再历缘对境修。意思就是说,这个修行要相续,不是一天只修十五分钟,其它都放逸,不是。这个是要长时间的串习,才能够有所成就,所以讲一切时、一切处。随着我们身口意所有的造作,我们应该怎么观察呢?
    “应当观察,知唯是心”,这一切造作都是心中的分别才有的。“乃至一切境界,若心住念,皆当察知,勿令使心无记攀缘,不自觉知”,乃至我们面对一切境界,若心住念。若心住念就是心住在所缘境上。当我们心去观察我们所缘境,可能面对的是一个冤家或者是一个亲人,我们都应该观察这些都是“知唯是心”。这个冤家的体性,亲人的体性,都不是他自己能够生起的,是我的分别心安立的。“皆当察之”,这件事情都是我们心中的名言分别安立的,不要使令我们这一念心落入一种无记的昏沉或者掉举的攀缘,而不自觉之。经常保持正念,在唯识学什么叫正念呢?就“知唯是心”。这个是正修,这以下把它这个功能相续、扩大。
    于念念间,悉应观察,随心所有缘念,还当使心随逐彼念,令心自知;“知己内心自生想念,非一切境界有念有分别也。
    这个地方讲到关键,就是这个遍计执。说我们每一个念头当中应该观察,随着我们这一念心去攀缘任何境界:攀缘一个好的境界、不好的境界,我们欢喜的境界,随顺我们心意的境界,违逆我们的境界,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态度来观察它呢?“还当使心随逐彼念”。使令我们这一念心,逐者随顺,随顺前面的“知唯是心”的念头,彼念就是前念。这个前念就是怎么说呢?前念就是“令心自知,知己内心自生想念,非一切境界有念有分别”。
    我们面对一切境界,对这个境界安立很多的名言,哦,这是我的朋友,这是我的冤家。但是这个冤家和朋友的性质不是外面自己生起的,不是从外境自己生起这样的性质,不是。这样的性质,我们看到这个冤家心中会起恐怖、苦恼,因为这个冤家的名言对我们是逼迫的;而这个亲人对我们来说是温馨的。
    这两个:逼迫和温馨的性质是怎么生起的呢?不是外境自己生起,“知己内心自生想念”,是我们自己的名言来恐怖自己,也是我们这个名言来安慰我们自己。这个外境的性质是我们的心安立的,不是说外境自己能够独立的生起性质,不是。“诸法不自生”,就这个意思,一切法自己不能决定它的性质。那么这个性质谁决定的呢?是我们的心来决定。
    我之前讲过一个小故事。说一个母亲她生了两个儿子,这个母亲比较喜欢小儿子,比较不喜欢大儿子。这一天她到寮房去,看这两个儿子用功的情况,她一看,哎呀,这个大儿子手上拿一本书,打瞌睡。到了小儿子的寮房,看到小儿子拿一本书也在打瞌睡。这个时候父亲回来,父亲说这两个儿子今天用功情况怎么样呢?
    这母亲就报告说,这个大儿子实在是非常得懈怠。怎么说呢?这大儿子一拿到书本就睡觉,平常要是没拿到书本没关系,一拿到书本就睡觉,懈怠。这小儿子怎么样呢?小儿子非常得精进,睡觉的时候还拿着书本,睡觉的时候还不肯把书本放下去,他已经是睡觉,但是他还是手上还拿着书本。
    这件事情我们看,这个母亲这一念分别心,他把这个大儿子的体性安立做懈怠,但这个懈怠体性是怎么来?她大儿子本身自己不能生起懈怠的体性,是她的名言。那么这个小儿子安立精进的体性是怎么来的?也是她的名言。
    从唯识的角度认为,我们心中的名言是不可靠的。因为我们在发动名言的时候有无明——我执法执。一定会带动我执法执,我们心中的遍计执的太坚固了。所以从唯识的角度是认为,我们一开始修唯识观,要破除遍计执,就是你一开始要完全否定你的名言。就像买一个电脑,这个电脑有病毒,通通不要用,全部洗掉,然后再重新安立新的名言。你看唯识学后面它观法就是这样,就是你动一个念头,你告诉你这是我的名言,这只是我的名言而已,这件事情跟实际的情况不符合。
    比如说我现在在想某一个人,他怎么怎么的,当然我们忘失正念的时候又落入遍计执了,他怎么样怎么样,他要对我怎么怎么的。但是我们正忆念提起来,“知己内心自生想念,非一切境界有念有分别也。”其实,事情根本不是这样子,那怎么会这样子呢?你自己生起的名言,那是你的名言而已嘛。离开了名言,一切法是一个如的境界,它就是那样就是那样。哪有你心中所分别的懈怠、精进、好坏?都没有的。
    这个意思就是说,我们应该观察,这一切的安立都是我们心中的名言而已,事情就是这样子而已。我们的名言就带动了我们的爱憎取舍,我们的无明,就使令我们会相续地造业下去。这个地方怎么办呢?怎么把这个生死的业力停止呢?就是你要停止你的名言。你心中的名言分别不停下来,你生命的相续不能停下来,不可以。这个地方是一个总说,再看别明。
    二、别明
    所谓内心自生长、短、好、恶、是非、得失、衰、利、有、无等见,无量诸想,而一切境界,未曾有想,起于分别。
    说这世间上有很多很多的情况,有很多的性质,有长——这个是你的长处,这是你的短处,这个是个好人,这是坏人,这是是非、得失、衰利、有无。我们刚开始要不学习佛法,心中会对很多很多的事情,会安立很多很多的体性,这是好人,这是坏人,各式各样,无量诸想。但是这一切境界,“未曾有想,起于分别”,这个境界本身是不能生起这样的性质,那么这样的性质是怎么来的呢?内心自己生起。
    我也讲过一件事,我过去刚出家的时候欢喜吃牛奶。那个时候对牛奶是安立很好的名言,就赞叹牛奶的功德,牛奶有各式各样的营养,能够滋润我的色身。后来我看《楞严经》,佛陀的意思他呵责牛奶,叫我们不要吃动物的所有的东西,不要结恶缘。这个时候我就安立了不好的名言,说这个牛奶很多很多的过失,从那一次以后,我一吃牛奶就拉肚子。
    世界上的事情,这个力量,心力不可思议。因为你对牛奶已经安立不好的名言了,它的性质就是被你决定了,你吃下去就伤害你。说这个人,观一切人都是菩萨,这个人是菩萨,他示现好的来帮助我;这个人也是菩萨,示现恶因缘来帮助我。唉,你在所有境界里面都得到利益,因为你认为他们都是菩萨,菩萨当然对我是有帮助的。你说这个人是坏人,这个人怎么样,果然,你受到伤害了。其实,外境本身没有性质,它就是一个业力所显现的存在。那么我们为什么受到伤害呢?我们被自己的名言伤害了。
    世界上的事情就是这样,万法唯识。我们自己伤害了自己,我们这念心也增上了自己。我们每一个人都活在自己的心识的影像当中。就是说,我们每一个人都看到心中的影像,每一个人都活在自己的心中,然后你对每一个外境安立很多的名言。福报大的人,安立的名言都比较好,所以活得很快乐。因为他看到外境,这个人真是好,他也很好你也很好,都很好,所以他的法界,每一个人都是很好。
    烦恼重刻薄的人,这个人也不对,他也不对。其实是你不对,因为这一切的境界,“未曾有想,起于分别”。其实,境界本身不能讲话的,它不能决定它的性质。“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诸法的性质,它自己不能生起性质的,那么这个性质是怎么来的呢?是我们自己的名言生起来的。所以,佛法意思,这些名言统统要全部洗掉,要破除。我们再往下看。
    当知一切境界,自无分别想故,即自非长、非短、非好、非恶乃至非有、非无,“离一切相”。所以当我们入无分别智观的时候,会觉得这好坏长短,这些都是戏论的境界,远离戏论。如是观察:“一切法唯心想生”。若使离心,则无一法一相而能自见有差别也。这一切法的性质是自己不能决定它自己的,谁来决定呢?是我们心中的想,就是我们心中的名言分别而生起。离开了我们的名言,就没有一个法、一个相而有差别。
    三、结劝
    常应如是,守记在心:“知唯妄念,无实境界。”勿令休废,是名修习“唯心识观”。
    ——《占察业报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24集《唯识三十颂直解》(第2/2页)
    这个是结劝。说我们能够经常地知道这一切法的差别,这个人是好是坏,这是我的冤家,这是我的亲人,这些都是我的妄想、我的名言所安立的。其实,这个境界不是这样子,不是我们所想象的这样子,没有一个真实的境界。说我们在绳子上看到,哎呀,这个是一条雨伞结,真是美啊。其实,它是一个绳子;有的人看到说,哎呀,这是一个龟壳花,也真是美。其实,它是一个绳子。雨伞节和龟壳花就是你在这个绳子上,自己生起的一个影像,而我们没有看到真实的绳子。
    所以,“知唯妄念,无实境界”,其实外境不是我们所想象的这样子。这样子我们就应该把妄念停下来。你妄念停下来,才能够把你的生死的业力,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乃至于生老病死灭,这个就是修习唯心识观。
    这个意思,从唯识的角度,我们刚开始要“打得念头死,许汝法身活”。要先消灭自己带有遍计执的名言,先要把这个消灭掉。这唯识的意思,一开始不希望你去分别假名、假相、假用,先不要分别。这个地方我们讲不分别,有些人就干脆无想,落入无想定,这也不对。意思是我们应该依止佛法的法义来思惟,依佛法的想来破我们过去的遍计执,依止名言来破名言。
    因为佛法的名言它是清净法界相应,它把遍计执破掉以后,它自己会自动消失掉。后面会提到,虽然你“现前立少物,谓是唯识性,以有所得故,非实住唯识”。是的,你刚开始是观察这都是你的名言,这些境界是不存在的,其实这也是个名言。但是这个名言是随顺佛法真理的观察,等到你最后再观察的时候,这个名言它自动会消失掉,而不是说完全都不想。
    所以我们看经典,有时候你要不能融通,会觉得很奇怪,佛陀在《观普贤菩萨行法经》中说:“一切业障海,皆由妄想生”。佛陀呵斥我们的妄想名言,因为一切的罪业、苦恼都是我们名言安立的,这是好、这是坏、这是各式各样。但是佛陀《观无量寿佛经》,他赞叹名言:“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是故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佛陀又赞叹我们在佛法界的这些名言。这就是对这个“想”善加利用,不是像外道,也不是像二乘,把这个想完全停下来。我们想要如理作意,来破除我们过去的不如理作意的名言。到最后这个如理作意的名言,能观察的智慧的名言也不可得,这个时候就入第一义谛了,是这样子。
    好,我们再看第三,问答释疑。这当中是蕅益大师的《观心法要》的一个问答。
    (三)问答释疑
    问曰:若必证见真如,方了依他起性,则初心修观,即应便观真如,何故《大乘止观》乃令先观徧计,次观依他,后观圆成耶?
    说我们的目的,一定要证得二空真如,要证得根本无分别智,才能够生起后得智来观依他起。这样子初心修观就应该直接观真如,这一切都是真如,就应该肯定。为什么开始要先观遍计执,要先否定,然后再观依他,再观圆成实性呢?这个地方讲出一个答案。
    答曰:真如不在依他性外,初心若观真如,必将妄计一个无名无相,旷若虚空者,以为真如,便成徧计执。此情最不可救,以不达诸法当体无性,堕恶取空,不知所观空理,正是第六识之相分。
    这个意思就是说,在我们讲藏通别三教,修止观都是先否定。当然圆教的天台止观一开始就肯定自己——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诸佛是已成之佛,其体无别。我们看天台宗的观法都是肯定的,“一念不生即如如佛”,我就是佛,我这一念心一念不生就如如佛。“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自具足”,我一这念心本来清净,本来具足。但是在唯识的思想不是这样,它都是先破执。为什么呢?因为第一个,真如理不在依他性外。因为真如理不在依他起外,初心若观真如,你一开始就观察这个法都是真如,那你一定肯定它。那么这个时候你会妄计一个“无名无相、旷若虚空”,就像一个虚空的东西,哦,这就是真如了,便成遍计执。
    因为真如不是我们所观的境界,我们凡夫的心有所得,一开始就观察我这一念妄想就是真如。我们会想出一个像虚空的相貌出现,而认为这个虚空是真实的,这个时候就正式落入遍计执。因为什么?《成唯识论》讲出一个理由,真如非凡夫所缘的境界。那是圣人所攀缘的境界,不是凡夫所攀缘,因为凡夫有所得,我们不能够攀缘真如。所以你一开始就观真如,这个时候真如就变成遍计执。此情最不可救,这种情执是最麻烦。因为以不达诸法当体无性,堕恶取空,不知所观的空理,正是你第六识所表现的相分。
    说这个禅师,有一个禅师问一个老和尚说,到了劫末的时候有大三灾:火烧初禅、水淹二禅、风吹三禅。劫火生起的时候,这个“常住真心”坏不坏?这老和尚说坏。说这为什么坏呢?因为你现在讲的这个常住真心,心中是有所得,有所得那就是遍计执,那就是要坏。就是说,我们凡夫一开始就观这一念心是真如,而不否定它,你应该观你这一念心是名言,是遍计执,先否定,然后再开显真如。你一开始就肯定你自己,那这个时候的空理正是遍计执,是你第六意识的相分,因为什么?以有所得故。这样子有两种情况。
    假使一切时中,空境现前,而又不破戒律,不拨万行,一祇可生无色天中。
    如果你这样一种恶取空,认为心中有一个空的相貌出现,你没有先破执,没有先把这个毒去掉,就直接肯定你这一念心是真如。这个时候你要不破戒,又不拨万行——又不破见,你最大的果报是生到无想天去。因为虚空是你所缘的相貌,这个时候你观察虚空,就把色法消失掉了,得到果报是无色界。因为我们今天成佛那个空是一个理性,不是一个相分,是一个道理,是一个真理,是一个离一切相的真理。你现在观到的这个空是一个相状,是你认为一个空的相状,这种相状正是无色界天的果报。
    若因见此空故,破戒破见,直堕阿鼻大地狱矣。
    如果你依止这个空的相貌,来拨无因果,破戒又破见,那么依止这样的罪业就到阿鼻地狱去了。
    所以一切大乘法门,皆令众生,即于现前诸法,强观无实;既知无实,便解如幻;既解如幻,便悟实性;既悟实性,方能从体起用。
    ——《观心法要》——
    所以这个修学次第,你一开始要现前诸法,强观无实。这个强者,勉强自己。勉强自己观察这一切的性质,若我若法,都是我们的名言安立的,这个名言都是遍计执。我们刚开始“慎勿信汝意”,刚开始先不要相信你的思想,简单讲就是这样。你说这个人是怎么样,那个人是怎么样,他又怎么样,你又怎么样,在佛法这都是戏论,不真实。就是你没有看到诸法实相,这是你自己无明的爱憎取舍安立的,所以你要先否定自己的名言。等到你把名言否定以后,你就知道一切法其实就像镜子一样,就是他走过去他走过来,一切法就是一个影像的流动而已。这个时候知道如幻,你就悟入真实性了。悟入真实性就能够从体起用,观察依他起了。
    你就能够去分别,哦,他今天会有富贵,过去有布施。你从空性里面又落到有相的境界开始分别。但是你这个时候的分别是如理地分别,这个人他会庄严,他有修忍辱,庄严从忍辱中来,富贵从布施中来。你在安立诸法的差别的时候,不带有你个人的思想,不带有个人思想,完全随顺因缘。他会对他怎么样,这一定有因缘,你完全没有自己的这个“我”在里面,没有,因为那个我被你拿掉了,被你洗掉了。就是说,你一开始先把自我的名言全部洗掉,然后从空性里面再出来,再来分别诸法相。这个时候的分别诸法相,都是随顺诸法实相,没有你自己的名言在里面,没有你自己的毒素在里面,都没有。
    所以它为什么要先破遍计执,悟入圆成实性,然后圆成实性里面再见到依他起性?三性的次第是这样子安排的。你一开始就观圆成实性,你就肯定自我,这个时候你取到的真如正是遍计执。所以,蕅益大师的意思,一定要先学唯识再学天台。因为天台的法药都是肯定你自己,都是肯定的。我们一个有执著的人一肯定自己,刚好把这个自我变得很大,这个药变成毒药了。这个地方就是,我们相信有一个圆成实,但是下手一定先破执,这道次第是这样子的。这个地方有没有问题?
    【学员提问】:……
    【师父答疑】:三十八页,补充讲表,怎么样?“皆当察知,知唯是心”。就是我们心住在所缘境的时候,“皆当察知”,察知什么呢?知道“知唯是心”,这一切都是我心中的名言分别。就是我们的思想要改造一下。我们心中对诸法的认识,这个是好人、这个是坏人,这个是善、这个是恶,这个是有漏、这是无漏,这是冤家、这是亲属,我们会做很多很多的分别,当然一个生死凡夫也难免。但是当我们要从凡位要入圣境,这个时候就必须把这样的戏论完全都洗掉。
    你告诉自己其实这个都是我自己安立的,外面的境界它自己不能够生起这样的性质。那为什么会有性质呢?是“知唯是心”,其实就是我自己安立。我自己安立了性质来伤害我自己,我自己也安立了一些性质来帮助我自己。就是“自心取自心”,自己安立了境界来恐怖自己,也自己安立境界来帮助自己,这些都是自己的心所变现。
    【学员提问】:……
    【师父答疑】:取着一个空的体性。这个“恶”就是空是错误的,叫恶,邪恶。因为佛法讲空是安立在一切法无自性,而不是真的有一个空的相貌,那这个是遍计执。佛法讲空,这个空是一个理论。一个理论,不是我们能够见闻觉知的一个虚空,其实这样子正是遍计执,一个有所得,是不是?佛法讲空是说,它是我们的因缘所生,唯识所现,它是因缘所生的,所以它本性是空,是悟到这样的道理。但是这个地方的“空”,是我们取着有一个空的相貌来依止,而这个空的相貌正是遍计执。在这个空当中,我们会以为没有因果,就很容易起邪见。
    【学员提问】:……
    【师父答疑】:是的,这个修止观都是第六意识的事情,刚开始在静中修都是独头意识。不过它历缘对境的时候,当然有些信息也是前五识接收到的,但是主要在修观都是第六意识。不过这个第六意识修观它是否定自己的,整个唯识学它刚开始是破执,让自己心中先存在一个没有名言的状态。但是这个时候没有名言,跟禅定又不是相同。禅定是一种逃避的方式,我不去管你,你是什么样我不管你,我心中有一个所缘境,无分别住。但是你是怎么样我不管你,你的情况是怎么我不管你,他没有智慧观察。那是离开了境界,找一个所缘境安住下来。我不去分别你,我暂时不分别你,但这样子不能消灭无明。
    这个时候是以观来破名言,就是说我观察这些就是我心中的名言安立的,而这个名言,有我的我执法执的无明在里面,所以我必须要消灭它。就像一个人他心中有毒药,有毒,要先把这个毒排掉,才能够吃补药。你是观察“知唯是心”,知道都是我自己心的分别。我为什么要自己创造一个不好的境界来伤害自己呢?没有必要。你以观的缘故,来停下你的分别心,以观而落入无分别,这是有智慧相应。
    这个地方跟止就不一样了。“止”是外面情况怎么样我不管,我就是止,心中没有智慧,从止里面出来遇到境界,还是一样颠倒。但这个“观”是你很理智地知道它是什么情况,然后你无分别,你对它的相貌是看得很清楚。所以这个是不一样,它是由观而进入无分别的,不是止而入无分别。
    【学员提问】:……
    【师父答疑】:是的,带相观空,资粮位、加行位都带相观空,要到通达位的时候才不是,“若时于所缘,智都无所得,尔时住唯识,离二取相故。”
    在加行位的时候,我们看加行位的偈颂,三十三面加行位的菩萨,“现前立少物,谓是唯识性,以有所得故,非实住唯识。”加行位的菩萨把一切的名言通通息灭了,但是他心中还有名言,但那个是佛法的名言。因为刚开始佛法先给他一个名言,他用这个名言把所有名言都破坏掉了。但是这时候心中还有名言,那么他以为这个名言就是唯识实性了。“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这个时候他以这样的名言,把所有的名言通通破坏掉了,他以为他安住在这句话是唯识性。但是不是,“以有所得故,非实住唯识”,心中还是有所得,但这个时候已经是加行位了。
    到最后连能观的智慧,再看这个下一段。你看三十五面,“若时于所缘,智都无所得,尔时住唯识,离二取相故。”当我们跟境界一接触的时候,连“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这句话都不执著,连这一句的清净的名言都放掉的时候,就入了唯识实性了。心中是一个绝待圆融的境界,没有能所的对立,正式悟入唯识实性。
    所以佛法的名言是最后才舍的,说这个船是什么时候舍?要过河了以后才不要船,不是刚开始就不需要船。我一刚开始都不要佛法的名言,那你怎么破其它的名言呢?说我一刚开始过河都不要船,你怎么到彼岸呢?佛陀刚开始给你一个名言,是要你破你其他的名言,然后你那个佛法的名言也可以舍掉了。就是这个船已经过了对岸,你这个船不要再背在身上了,放掉了。所以,到通达位的时候,我们这一念心跟真如理接触是没有名言的,连佛法的名言都没有。“智都无所得”,你刚开始斩断名言那个智慧的名言都不可得,离一切的名言相了,那个才真正的安住在唯识实性。
    不过,当然刚开始我们资粮位、加行位一定要有名言,否则你就是入无想定。佛法叫做乘,车乘。你从生死的此岸,一定要坐这个乘才能够到彼岸,但到了彼岸你就不要乘了,是的。你一开始就使令这念心完全无分别住,这样子是在一切苦恼境界里面找一个暂时的安乐处,等到你一出来以后照样的苦恼,这个三界火宅没有熄灭。因为你问题没有解决。那个心中的无明没有解决,你在整个无明当中暂时找一个房子住,但是你迟早要从房子出来,又遇到无明,还是被它系缚。你一定要依止佛法的智慧,把这个无明的黑暗全部息灭了。这个时候你那个能观的智慧也丢掉,就悟入了唯识实性,就是圆成实性了,是这样子。
    所以这个“想”,观想和妄想就差别在这。一个妄想、一个观想;一个如理、一个不如理。“一切业障海,皆由妄想生”,但是一切的功德海也是由观想生。从唯识的角度,这个想是一个关键。你今天这个想依止的是过去的杂染的名言,你照样用过去的思考模式在思考,你还是继续地伤害你自己。如果你开始现在用佛法的名言来思考,这个时候就是返妄归真,妄想跟观想就差到这个地方。不是什么都不想,什么都不想就是无想定,这叫依他起,这个是业力的关系。
    就是由业力的关系,我们会发现我们有一个人的色心诸法,有很多很多的人跟我们接触,这都是依他起性。但是我们对依他起会安立很多的名言,就正是落了遍计执了,当我们对这些相状开始安立名言的时候,就是遍计执。我们不带名言的时候,就是依他起。但问题是我们一定会落入名言,所以我们必须以佛法的名言来破除我们旧有的名言,使令你自己保持在一个无分别智的状态。
验证码: 提交关闭
猜你喜欢: 斗罗大陆的jojo替身使者 重生80,从狩猎林海雪原开始! 天狼诀2 鱼获万倍成长!钓鱼佬们都疯了! 别时茫茫江浸月 嫁给猎户后的悠然生活 你这秘境游戏绝对有毒! 异世争霸魂斗魂 神医嫡女一掉马,渣爹全家连夜买棺 斩妖吞孽,北极驱邪! 这个高武太癫了 诸神愚戏 被休小姨娘,带着空间灵田去逃荒 诸天:从庆余年开始修行之旅 婚饵 我的余额每天自动加零 只想躺尸的我被迫修仙 死遁归来,禁欲佛子为我带崽三年 家父刘宏,我躺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