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27集《唯识三十颂直解》

一秒记住【顶点小说】 dingdian911.com,更新快,无弹窗!
     第27集《唯识三十颂直解》(第1/2页)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三十五面,三,通达位。
    蕅益大师把这个《三十颂》分成了三个部分来说明:第一个部分是唯识相,第二个部分是唯识性,第三个部分讲唯识的行位。这个唯识相和唯识性,是就着唯识的教理来发明诸法的真相。诸法的真实相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认识:
    [唯识相]:第一个部分是唯识相,这个唯识相就是所谓的依他起性。这个依他起性有两个情况:第一个情况,就是凡夫杂染的八识所变现的这些三界六道的苦恼果报,这是杂染的依他起;其次,圣人的清净四智菩提,所成就的种种功德庄严,这是清净的依他起。这两个都叫做唯识相,很多很多的杂染相貌,很多很多的清净相貌,而这些相貌都不离开现前一念心识,叫做唯识,加一个唯识。
    [唯识性]:这些差别的相状,这当中有一个共同的道理。说他为什么会流转生死?他为什么能够成就功德庄严?原来不是上帝创造的,也不是自然而有的,它背后有一个真理。什么真理呢?唯识性,就是圆成实性。这个圆成实性就是所谓的真如,简单说就是它有随缘而不变、不变而随缘这两个道理,也可以说是性空缘起、缘起性空。说诸法的本性是毕竟空,但是它有杂染的因缘,就现出杂染的果报;它有清净的因缘,现出清净的果报。那么这个本性都是毕竟空的。这样的缘起性空、性空缘起这个道理就是唯识性,唯识性是通于杂染法的轨则,也通于清净法的轨则。
    这两个道理,不管是唯识相,不管唯识性都是我们必须要觉悟的。因为从唯识的角度,我们每一个人生死的根源是由于无明,就是我们没有看到唯识相,也没看到唯识性。我们活在我们自己名言所安立出来的我相、法相当中,所以就一次一次地招感三界的生死;这个生死不是上帝创造的,是我们自己心中的无明所推动出来的。唯识的意思就是说,我们应该要破除遍计执,开展唯识性,然后再开展唯识相。
    依止这样的观念,就开展出整个唯识的修行次第,有五个次第:资粮位、加行位、通达位、修习位、究竟位。使令我们不起增上慢,了解这样的阶位,就是我们如何的开展唯识的性相?这当中有五个阶位。这五个阶位,它的总相都是发明唯识的性相,但是它的别相有浅深的不同。这个是在唯识修行位次的第三个阶位,叫做通达位。我们看内容。
    三、通达位:谓诸菩萨所住见道,在通达位如实通达唯识相性。其相云何?
    说有一类的菩萨他已经安住在这个见道位,在见道位当中他是干什么呢?如实通达唯识相性。当然他的次第应该先通达唯识性,然后再通达唯识相。他能够如实通达唯识性相,这个菩萨的内心的状态是怎么情况呢?看偈颂。
    若时于所缘,智都无所得,尔时住唯识,离二取相故。
    我们简单地消文一下。说这个菩萨刚开始应该是在资粮位,忏悔业障,积集资粮,发菩提心,应该是做这种积集资粮、忏悔业障的工作。慢慢慢慢的地再做加行——暖、顶、忍、世第一,那么这个时候应该都是在打坐当中,都是在修止修观当中。在暖、顶、忍、世第一的最后一刹那,他在这个寂静的心中,突然间“若时”,就是在某一个时段里面,“于所缘”,对于他所观察的境界,或者是五蕴,或者十八界,这一切的色法、心法,他在观察这些所缘境的时候,“智都无所得”,这个智是指能观照的智慧,这个智慧是我空法空相应的一个无分别智。这个时候,当这样的一种能观察的智慧都无所得,我们解释一下。
    前面的加行位,他在观察色心诸法的时候,必须依止佛陀的名言,“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依止这个名言,建立一个清净的智慧生起来。以这样的名言来破除所取的相貌,刚开始先破所取,你用这样的一种般若波罗蜜的法宝,把对外境的执著都破坏掉了。在这个加行位最后的时候,这个能观的智都还存在,依止名言,“现前立少物,谓是唯识性”,心中还有这个名言。但是他不断地在继续的修止修观,止观的力量慢慢增长,到最后他回观返照,观察原来我能观察的这一念智慧,也是因缘所生法,它的本性也是毕竟空、无我无我所。
    当他能够体悟到,连能观察的智慧都无所得的时候,“尔时住唯识,离二取相故”,他的内心跟唯识的实性就完全接触了。他为什么这一念明了的心可以跟真如理接触呢?因为离二取相故。就是刚开始我们这一念心跟真如有两种的障碍:所取相、能取相的执著,有两个遍计执。这两个遍计执的障碍都去掉以后,我们这个明了性就跟真如理完全相应了,安住在唯识的实性,就是圆成实性或者真如。为什么能够安住呢?因为离二取相故,离开了这种能取、所取的遍计执。
    看蕅祖的注解,这当中分成两段:第一段是释名,第二段述义。先看解释名称,什么叫做通达位?
    体会真如,名“通达位”。初照真理,亦名“见道”。
    他这一念心是体会真如,真实的体达契会了真如。“体会真如”这句话是说,前面的加行位对真如的认识,是依止名言安立的,那个真如是名言真如。就是以名字言说所建立的真如,我们这一念心跟名言真如接触,也是好。但是这个时候,这一念心跟真如理是真实相应了,完全相应了,叫通达位。“初照真理,亦名见道”。从无始劫来经过一大阿僧祇劫,终于见到真理了,所以叫见道,这个道指的是真理,见到了真理。当然不是眼睛见道,是这一念明了的心识见到了真理。这个是解释菩萨的这个通达的一个意思。看它的内涵,什么叫做通达呢?
    谓若时菩萨于所缘境,无分别智都无所得,不取种种戏论相故,尔时乃名实住唯识真胜义性,即证真智真理平等平等,俱离能取所取相故。
    说这个菩萨经过一大阿僧祇劫修行,连无分别智的执著都消灭了,都无所得。不取种种的戏论,说这个是好人、这个是坏人,这个是善、这个是恶,这种不管是能分别的、所分别的这些种种的差别相貌,这些戏论,完全都停下来。“尔时乃名实住唯识真胜义性”,这个时候安住在圆成实性了。
    安住在圆成实性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况呢?就是能证的真实智慧跟所证的真理是平等平等,“如如理生如如智,如如智还照如如理”。这个时候是没有能所,平等平等,如如智去照如如理的时候没有能所,“能所双亡,诸相叵得,平等平等”。离开了能取的相和所取的差别的相,都没有了,一切的差别相都停下来,那是一个绝待圆融,不可思议的境界。
    在禅宗有一个公案,说有一个禅师。这个禅师他去参访法眼文益禅师,这个禅师就把他修行的境界讲出来了,说“万里晴空,一轮明月,如何?”就是我经过长时间的修止修观,心中的一个情况是“万里晴空”,心中这个虚空里面的乌云都消失掉了。“一轮明月”,观察的智慧现前,昼夜六时现前。“万里晴空,一轮明月,如何?”,这个是一个什么样的境界呢?请老人家帮我印证一下,以心印心。法眼禅师说:“犹是阶下汉。”你还是一个凡位的境界,阶下汉。这个禅师是有惭愧心的,马上跪下来说,“请师接上阶。”请上师接引我更进一步,“请师接上阶。”。法眼禅师说:“月落后再来相见。”
    这解释一下,万里晴空,一轮明月,这个是很难得的境界,你那个能观的智慧,经过长时间的栽培,那个势力就非常强大,所有乌云都被你消灭了,太阳出现了,但是你那个能所的境界是存在的。所以你要更进一步,就是月落后再来相见;“若时于所缘,智都无所得”,等到你能观察的智慧那种执著都消灭了,这个时候再跟真理相见好了。禅中讲话相见不是说我跟你相见,说你要跟真理相见,月落后再来相见,月亮下来了,才能够相见;你那个智慧都还执著还在,不能相见,那个是加行位的境界,还在对治的过程。
    所以说“月落后再来相见”,也就是这句话,“若时于所缘,智都无所得,尔时住唯识,离二取相故。”这个时候能观的智慧、所观的境界都不可得,安住在一个毕竟空、无我无我所的真如理当中,是这个意思。这当中的差别,前面是讲它的内涵,这个见道位有两个差别,有真见道、相见道,我们看。
    然“真见道”,是根本智,亲证真如,不变相故,名为“挟带”。若“相见道”,是后得智,变相观空,仍名“变带”。
    这个通达位,第一刹那跟真理相应的时候叫做真见道,下一个刹那叫相见道。我们看,这个真见道是属于根本智。根本智是亲证真如,不变相故,名为挟带。什么叫不变相故呢?我解释一下。在《成唯识论》是说,我们凡夫这个心识,凡夫的第六意识跟境界接触的时候它有四分:能缘的是见分,所缘的是相分,有能缘、所缘。但是这个通达位的圣人,他跟真如理相应的时候,只有见分,没有相分。因为如果说他的见分跟真如接触,他又变带自己的相分,那就不是亲证真如了,那一定是带名言了,这句话懂吗?
    就是通达位那一刹,那个见分跟真如的理性接触的时候,他不变现相分,没有相分,就是那一个明了的见分存在而已。但是那个见分跟真理是相应,它是没有能所,没有一个所缘境,没有一个所缘的境界存在,它不变带相分。如果你还有一个所缘的相分,那一定是加行位的菩萨。所以讲不变相故,他去亲缘真如的时候,不会变现一个真如的相状再去攀缘,他不必,他直接契入真如,所以不变相故。这个时候是离二取相,离能取、所取相状,就是那一个明了性存在,他也不执著那个明了性有真实性。
    若相见道是后得智,变相观空,仍名变带。
    但是见道位只是一刹那,下一刹那叫做相见道,这个智慧是从根本所引生的,所以又叫做后得智。后得智是一个什么情况呢?变相观空。这个变相观空是说,这个菩萨他一路走过来,从资粮、加行到通达,跟真如相应以后,他能够从这一念清净的心中流出很多很多的方便,来度化这些还没有悟入真如的众生。我们讲文以载道,文字能够诠释很多的道理。但是一个人跟道相应的时候,也能够开展出很多很多的文字。
    你看禅宗讲话很多很多的方便,有时候“德山棒”、“临济喝”。你去见德山禅师,他什么话不讲,就一棒打过去;那临济宗就是呵斥你;或者是有的禅师,什么祖师西来意?喝茶去,吃饼去。他能够以种种的方便,来引导你这念心跟真如理相应,这个叫做变相观空,他可以从这样的一种色声香味触法境界当中,变现出很多很多的方便,引导你跟真如相应。
    不过当然,我们娑婆世界六根的耳根特别利,所以释迦牟尼佛引导我们主要是用声音,说“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这十个声音。这十个声音当中声音的高低曲折,我们这一念心跟这十个声音接触的时候,就能够有这个道,有这个道在里面。“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它就是十个声音而已,但是它能够表显一个真理。
    其它的国土就不是了,有的国家佛陀都不说法,香积佛国,你去问佛陀什么是如来真实义?给你一碗饭吃,你把这个饭吃完了以后,唉,你了解了。有些是天衣佛国,你问什么是祖师西来意?给你一件衣服穿,你穿进去,你色身跟衣服一接触的时候,哦,你明白道理了。这个变相观空,这个时候他可以把他觉悟的这个真如的空理,能够变带各种各样的相状,色声香味触法的境界。这种都是可以见闻觉知的,叫相见道,这叫后得智,这个后得智不是学习而来的,是根本智开展出来的。
    前“真见道”,证“唯识性”。后“相见道”,证“唯识相”。
    真见道是见道了圆成实性,跟真理真实相应了;相见道是从真如的理当中,它能够开展出很多很多的方便法门,透过这个方便法门,能够引导一切众生也能够悟入到唯识性。
    颂但说“真见道”者,以“真见道”胜故。
    这个地方但是强调“智都无所得”,主要是在发明根本真见道。因为有真见道就一定有相见道,所以真见道是殊胜,以它做代表。这个是讲到通达位菩萨的情况。从次第来看,这个菩萨在修学,一开始先要从假入空,然后再从空出假的,看这个意思。就是一开始要先得根本智,从根本智当中开展出后得智,是这个意思。
    大家有没有问题,关于这一点?
    【学员提问】:……
    【师父答疑】:是的,这个是凡夫的情况。但是一个通达位的圣人他跟真如相应的时候,只有见分,不能有相分。有相分的话就没有跟真如理完全相应,因为我们的相分都是影像相分,所以这个时候是没有相分。
    【学员提问】:……
    【师父答疑】:相见道主要是引导众生趋向于空性这一部分,那至于无量无边的三昧陀罗尼都还是要学习,这个你都还是要学习的。但是就着你所觉悟的真理这部分,你从山下走过来了,到达山顶了,你可以从山顶当中告诉山下人,往这边走、往那边走都可以,你可以引导他趋向你所觉悟的真理。但是于很多很多的法门,无量无边的三昧,无量无边的陀罗尼,你还是需要亲近十方诸佛,继续地学习,这个所知障部分还需要继续学习。
    【学员提问】:……
    【师父答疑】:他这个是这样,我们今天看到花。看到花的时候,我们是变带自己的相状,我们有各式各样的业力,今天我福报大一点,我看到的花比较庄严,他福报差,他看到的花就比较差,所以一谈到相分就有差别相。但是你不能够说圣人所见到的真理不一样,你说你这个圣人福报大,你看到的真理比较大,他看到的真理比较小,没有这回事情。所以真理不能够变带相分,因为一旦落入相分,那一定各个不同。各个不同的时候,就不能讲十方的圣人,都安住在同样一个真如的境界,那就是每一个所觉悟的真理就不一样了,所以如果一落入相分就有差别相。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27集《唯识三十颂直解》(第2/2页)
    【学员提问】:……
    【师父答疑】:也不一定是有名言,就是有业感的意思,这个相分第一刹就是有业感,业力。而我们这念心跟真如相应的时候是不讨论业力了,那是一个圣境,不是一个凡夫的境界,那是一个圣境,圣境只有一个,无差别的。可能你这个菩萨你是修念佛法门,他是从禅宗悟入的,他是从天台、华严都没关系,但是跟真理相应的时候,那个如的境界一定是一致的。
    【学员提问】:……
    【师父答疑】:真如,他悟到的真如是圆成实性。唯识学是这个意思,就是说真如理本来就存在,一切法性空缘起、缘起性空这个道理,其实每一个法都是这样子。因缘所生,本性空;本性空,你有这样因缘就会出现。但这个道理被我们无始的遍计执给障碍住了,所以我们刚开始是修我空观、法空观,把障碍真如的遍计执给消灭掉,把真如给开展出来,是这个意思,所以见到的是真如。如果见到的是空性,那就是阿罗汉了。唯识菩萨见到的是圆成实性。
    四、修习位。谓诸菩萨所住修道,如所见理,数数修习,伏断馀障,其相云何?
    第四个阶位,菩萨安住在这个见道位的时候,他能够“如所见理”。随顺自己所见到的真如理,这个圣人的境界当然不是我们凡夫了,他会继续地往前走,伏断其余的烦恼和所知障。当然这个余障就是俱生的,继续地去息灭俱生的烦恼、所知二障。这个修习位,它的相貌是怎么样?我们看偈颂。
    无得不思议,是出世间智,舍二麤重故,便证得转依。
    这当中偈颂分成两段,前面两句是赞叹这个智慧的自体,体性;下面是讲到智慧的作用。这个智慧的体性是无所得的,圣人的这一念清净的心当中,他的相貌是无所得,没有一个我和我所。这种境界是不可思议,也是一种出世间的无漏的智慧,是无得、是不思议、是出世间。为了赞叹这个智慧提出了三点:一个无所得,一个不可思议,第三个出世间。
    这样的一个智慧有什么好处呢?“舍二麤重故,便证得转依”。这样的智慧能够断舍两种的粗重,这两种粗重包括烦恼障和所知障的种子,因为这个种子违背了我们身心轻安的无漏法,叫做粗重。那么他把这两个种子消灭了以后,就能够证得二转依果,就是大涅槃果和大菩提果,这两个果报。
    好,详细我们看蕅祖的注解。
    “无分别智,离诸戏论,名为无得。”为什么说无所得呢?因为他心中的这些名言的戏论都停下来,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所以圣人的这念心,他跟一切顺境逆境接触的时候,心中是没有名言,没有这种虚妄分别,就是如,如的境界,那样就是那样,“离诸戏论,说为无得”。
    “妙用难测,名不思议”。这样的智慧是有很多很多的作用,可以说整个菩萨六波罗蜜的功德,都是依止这个智慧开展出来。这个菩萨可以做很多很多不可思议的事情,别人不能做的,他可以做。他可以做你根本就不可能做到的那样的牺牲,他都能够做出来。为什么呢?就是他有这样的智慧,他有一种无我的智慧。他有无我的智慧,会做出很多很多不可思议的事情,妙用难测,名不可思议。
    “断世间故,名出世间”。他能够断除世间有漏的种种的烦恼、业力和苦果,这个出世间,他没有世间的这种三障。
    烦恼、所知二障种子,性无堪任,违于精细轻安之无漏法,名为“麤重”。令彼永灭,说之为“捨”。
    这一段是说明下面两句,先解释这个粗重,烦恼障和所知障这两个种子是一种扰动的,它的体性是无堪能性的。我们内心有烦恼的人不能做出很多的善事,不是我们不想做善,而是这种烦恼的干扰、所知的干扰,使令我们这一念心自顾不暇,一天到晚想到就是自己的事情,很难去关怀众生,没办法,没有堪任性。
    违背了精细轻安之无漏法,精细轻安的这种无漏六波罗蜜的功德,都不能开展出来,叫粗重,使令我们这一念心感到很多的负担。有烦恼就象一只牛背负很重的东西,自顾不暇。“令彼永灭,说之为舍”。这种不可思议的出世间的智慧,把烦恼、所知二障给消灭了,叫做舍,这个时候安立做舍,把它给弃舍掉了。
    捨烦恼障,便能证得“大般涅槃”。捨所知障,便能证得“大菩提智”。菩提涅槃,名为“二种转依果”也。
    当我们把烦恼障的种子舍掉以后,就出现了一种寂静的状态。那个寂静的状态,我们安立做大般涅槃;当我们弃舍了所知障,我们就开展出四智的智慧菩提,这个四智菩提叫大菩提智。就是这个菩萨总共是两个功德:一个是菩提,一个涅槃,这两个叫做二转依果。
    关于这一点,我们看今天的附表第二十一,这个修习位总共有十个阶位。
    附表二十一——十地菩萨断惑证真表
    附表二十一、十地菩萨断惑证真表。从缘起的角度来说,我们每一个人,不管你愿不愿意,迟早都要成佛的,只要你有心识,就一定要成佛,迟跟早。这个十地的阶位迟早要经历,所以我们今天以一种赞叹的心情,把十地菩萨的这些功德,把它认识一下,对我们未来是有帮助。这个十地菩萨他所断的惑和所证的真理,我们根据《成唯识论》画出一个简表。
    首先解释名称。这个十地,这个地就是大地。大地有两个意义:第一个它有不动义。我们看这个房子有的盖起来了破坏了,或者是人走过来走过去,这个大地上的东西都是扰动的,大地的本身是不动的,这是有不动义。其次,这个大地有能生义,一切的草木都要依止大地才能够生长,这个草木不能在虚空里面生长,不可以的,要大地才能生长。
    这个大地有不动和能生,就比喻这个真如理,真如是寂静,真如能够在寂静的当中能够生起无量无边的功德。就是这个十地菩萨的心,跟真如理这种实际理义相应以后,他这一念心是不动,不为烦恼所动;他能够不动当中,又能够生起种种的六波罗蜜的功德,所以他也能生。所以就以这个“地”来赞叹十地菩萨的这一念心,他跟真如相应的情况就叫做地。
    这个“十”是约着他的差别作用的安立的。虽然十地菩萨都是跟真如相应,但是就着他所成就的量来说,安立做十。比如说月亮,月亮它的本质都是光明的,但是初一的月亮跟初五的月亮、初八的月亮、十五的月亮是不一样,这个量会不一样。所以说这个十地也可以说一而为十,十而为一。他们的共同点都是依止真如,但是这个真如的开展的量,就开展出十种真如,断除十种障碍,开展出十种的真如。这个真如不是约本质安立的,约它的量,是这个意思。
    我们看这个十地,我把它念一遍:
    一、欢喜地;二、离垢地;三、发光地;四、焰慧地;五、极难胜地;六、现前地;七、远行地;八、不动地;九、善慧地;十、法云地。
    一、欢喜地——断异生性障——证徧行真如。
    我们先看第一个,欢喜地。为什么叫欢喜呢?“初入圣性,生大欢喜。”这个菩萨从最初的资粮位到加行位,花了一大阿僧祇劫,内心当中要抗拒自己心中的无明欲望,这件事情是很辛苦的,要对治自己无始的欲望。突然间在这个寂静的心当中,跟真如理相应的时候,他对佛陀生起了很大的皈依心,原来佛陀所说的真理是真实存在的。佛陀所说真如理,佛陀所说的涅槃,这个宇宙间真实有这样的一个安住处,生起大欢喜。就像一个人在无始的流浪当中,找到一个真实的皈依、真实的家了,这叫大欢喜。
    这个初地菩萨他所断除的障碍是叫做异生障,就是在初地之前的凡夫,他的分别心所生的无明。这个无明为什么讲异生呢?因为每一个人的我相法相是不一样的,每一个人五蕴的身心里面,依止名言所安立的“我”是不一样的。你小时候对我相的安立,跟长大对我相的安立是不一样;你今生是个男人安立的我相,跟你下辈子是一个女人又不一样。所以凡夫的无明又是很多很多的差异,叫做异生性。
    这个时候,我们在这无始的这个我相法相的差别相当中,见到一个共同的真理叫做遍行真如,这个遍行真如是平等一味的,任何的圣人都是共同所觉悟的,这个是一个无差别的境界,叫遍行。就是这初地菩萨他刚开始所证到的真如是平等无差别的真如,破除了前面的差别的无明,这叫做欢喜地。
    二、离垢地——断邪行障——证最胜真如
    这个离垢就是说“具足尸罗,远离污垢”。具足尸罗,尸罗就是戒波罗蜜。前面的欢喜地主要是建立了一个正见,大乘的正见,当然这个正见不是闻思的正见,这个是一个见道位的正见;这个是属于戒,戒波罗蜜的圆满。这个二地的菩萨,这个时候他的戒行更加清净了,“断邪行障,证得最胜真如”。邪行就是说,在初地的境界,有时候对一些众生还会产生一种误犯的情况,误犯。有时候还会在无意当中去触恼一切众生,他是没有意的。但是到了二地菩萨,这些误犯的戒行,这个罪行他能够断除。
    这个时候他就证到了一种最胜真如,安住在一个最胜的清净的戒行当中。就是这个二地的菩萨,他的身业、口业、意业,这个三业的活动,这个菩萨不讲话便罢,一讲话决定不会触恼众生,决定。不管他是有意,不管他是无意,他身体的活动也绝对不会去伤害到众生,决定不会。不会说你这个菩萨踩到蚂蚁,二地菩萨没有这种事情,他能够断除一切对于众生当中误犯的罪行,都完全熄灭掉,叫离垢地,他身口意特别得清净庄严,戒波罗蜜完全具足了,赞叹这个菩萨,叫离垢地。
    三、发光地——断暗钝障——证胜流真如。
    这个发光指的是禅定,“成就胜定,大法总持”。初入见道位的菩萨,他可能是在未到地定跟真理相应,也可能是初禅、二禅、三禅,总之一般来说都还没有得到四禅的功德,所以禅定都不是很殊胜。这个菩萨的大悲心强,他证到真理以后,知道自己跟佛陀比起来有很多地方的不足,这其中有一点就是禅定波罗蜜不足。所以他就会开始先息诸外缘,加强自己的禅定。到发光地的时候,整个禅定都圆满了。
    这个“圆满”我解释一下,就是说,这个菩萨对整个四禅八定,他能够随时进入四禅,从四禅当中随时进入四空,从四空当中又随时跳到了未到地定,他禅定当中得到自在,叫做发光地,“成就胜定,大法总持”。
    那么这样的禅定有什么好处呢?断除暗顿的障碍。这个二地的菩萨,因为二地之前的菩萨禅定不是很高,有时候他到凡夫的世界度化众生。但是他不完全只是下化众生,还要不断得进步,所以还要去亲近十方诸佛,听闻佛法。见佛闻法的时候,有时候佛陀讲得比较微细的法,他禅定的念力不够,就忘失掉了,这叫做暗顿,对于法义有所忘失。
    这个三地菩萨没有这种事情。三地的菩萨除非这个法他没有听过,他到弥勒菩萨,听弥勒菩萨讲《摄大乘论》,听过一遍全部记下来。他亲近阿弥陀佛讲什么法门,亲近阿閦毗佛、须弥光佛、大须弥佛,他亲近十方诸佛的时候,每听过一个佛的说法,他对于所说的法义就能够完全把它摄持,摄持不忘。因为他的内心有高深的禅定,证得了胜流真如。这个胜流就是他那一念心,能够摄持无量无边清净的法义,叫做胜流。这个内心的心识,不像我们内心摄持无量无边的烦恼和罪业,这个三地菩萨他的内心,摄持无量无边这种诸佛的法义,所以赞叹这个真如叫做胜流真如。当然这都是禅定的力量,这个发光地是赞叹三地菩萨的禅定。
    四、燄慧地——断微细烦恼现行障——证无摄受真如。
    这个是赞叹智慧。四地的菩萨他在禅定当中增长以后,他的我空法空的智慧也会增长,“燄慧增长,烧烦恼心”,他的智慧就像火焰一样慢慢增长,把比较俱生的烦恼也慢慢慢慢给消灭掉了,“燄慧增长,消烦恼心”。“断微细烦恼现行障,证得无摄受真如。”四地之前的菩萨有时候还有一些俱生的烦恼,“俱生犹自现缠眠”。俱生的烦恼有时候还会活动,他有时候事情一忙,这个止观的力量一退失以后,有时候一些俱生的,就是不必靠名言就能够生起的,一些微细的烦恼还会活动。但是四地的时候就没有这个事情了,就断除了,证得无摄受真如。
    这个地方的摄受是说,我们这一念心摄受很多很多的烦恼,四地的菩萨这一念心不再有烦恼的现行了,就是无摄受真如。他这一念心不再摄受烦恼了,就是烦恼不能在这个四地的心中活动,不可以。这个人的心中充满了大火,你那个木头不能存在,不能有木头。有大火就不能有木头,因为它的火烧得太厉害,这木头一出现就消灭掉了,叫做焰慧地,是这个意思。
    前面的初地、二地、三地的菩萨,这个智慧火还不是很大,在一些墙角的地方还有一些微细的木屑;但是这个四地的菩萨那个火烧太厉害,所有的地方都没有木屑了,只有俱生的种子,决定不可能有烦恼的现行了,微细都不可以有。这个叫做焰慧地,“燄慧增长,烧烦恼心”。
    到四地的时候,其实在四地之前,主要这个菩萨在真如理,性空缘起,缘起性空,他的重点在性空这一部分,在断除烦恼。就是由正见到戒定慧,主要是在调伏心中的烦恼障,当然这个烦恼障是俱生的,在性空方面。五地到十地就是断这个所知障,他的重点在真如里面的缘起这一部分,缘起部分。
验证码: 提交关闭
猜你喜欢: 快财务自由,内娱整顿系统来了! 斗罗:龙王之太极玄真 长公主被火葬场?先撕渣男白月光 伪像报告 大明:我朱高煦,海外立国大汉 1988从蔬菜大棚开始 围棋:随身老爷爷是九冠王? 废土种田,分配的对象超给力 回到红火岁月做俗人 恶贯满盈 穿荒年娇女:带全家吃肉馋疯亲戚 都市大妖医 开局一座茅草屋,我靠双倍复制当领主 捉奸当天,豪门继承人拉我去领证 再近点,就失控了 吃蘑菇后,我成了绝世古仙医 撩帝心!贵妃茶又媚,宫斗赢麻了! 末世来临我开摆!娃越内卷我越强 凤池生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