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记住【顶点小说】 dingdian911.com,更新快,无弹窗!
第81章稿件的远航与海边的回音(第1/2页)
秋千的吱呀声,在染上暮色的庭院里轻轻摇晃,像一首慵懒的摇篮曲。林星推着秋千的动作很轻,夕阳的余晖将他、阿汐和景曦的影子拉得很长,在铺满金色桂花的草地上交叠,融为一体。
第一部《渔网与和弦》的完成,并未在他的生活中掀起任何波澜,反而像一块石头落入深潭,所有的激荡都沉淀在了心底,只留下一圈圈名为“安宁”的涟漪。
接下来的几天,海角村的日子一如既往。清晨,林星会陪着景曦在沙滩上捡拾被潮水冲上岸的光滑石子,教他分辨海星和贝壳。午后,当景曦睡着,他便会坐在书房里,对着电脑屏幕,逐字逐句地审阅、修改那份已经完成的稿件。
这一次的审阅,与以往任何一次都不同。他不再是一个单纯的创作者更像一个冷静的旁观者审视着那个在“渔网”中挣扎的主角,也审视着曾经的自己。他会因为主角得到“和弦”的救赎而会心一笑,也会为那些无法挣脱的宿命而轻轻叹息。他用最锋利的笔,剔除文字里多余的情感宣泄,只留下最纯粹的故事骨架和最真挚的情感内核。
阿汐成了他唯一的读者和校对。她抱着那把贴着星星贴纸的吉他,坐在他身边,一边练习着新学的和弦,一边帮他检查稿件里的错别字。她或许看不懂那些精巧的文学结构,但她总能敏锐地指出:“阿星哥,主角在这里说这句话的时候,是不是太冷漠了?我觉得他应该会难过。”
林星便会停下敲击键盘的手,认真地思考她的话,然后将那句台词修改得更柔软、更符合一个在绝望中看到微光的人的心境。
这个家,仿佛成了《渔网与和弦》最后的精加工车间。林星是打磨的工匠,阿汐是质检的初心,景曦咿咿呀呀的梦话,是作品最动听的背景音。
当最后一个标点符号被确认无误后,林星将文档郑重地保存,命名为《潮汐三部曲之一:渔网与和弦》。他关上电脑,走出书房,看到阿汐正抱着景曦,在客厅的地毯上玩着一个彩色的皮球。
“改完了?”阿汐抬头问,眼底带着期待。
“嗯,改完了。”林星在她身边坐下,从她怀里接过已经有些犯困的景曦,“该把它送出去了。”
“送出去?”阿汐愣了一下,“你是说……要出版吗?发给谁?还是上次那个晨光出版社的陈姐吗?”
林星点点头。他想起那位提着月饼礼盒、精明却不失分寸的女编辑。她虽然渴望挖掘“林星”的商业价值,但骨子里对作品的尊重他是能感觉到的。更重要的是,她知道他的底线,知道他不想被打扰。
“就发给她吧。”林星说“她是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走进这个家的编辑。”
他没有再多说只是抱着景曦,走回书房。他没有写长篇大论的自荐信,也没有提及任何关于预付金和版税的要求。邮件正文只有短短两行字:
【陈编辑,见信好。
这是我新写的长篇小说《潮汐三部曲》的第一部名为《渔网与和弦》。若您有兴趣,烦请审阅。
祝好。
林星。】
邮件发送成功的提示音轻轻响起,像一艘满载着故事的小船,从海角村这个宁静的港湾,悄然驶向了远方那片喧嚣的商业海洋。
三天后,申城。晨光出版社的办公大楼里,键盘敲击声和电话铃声此起彼伏,空气中弥漫着咖啡和墨水的混合气息。
责任编辑陈洁刚结束一场冗长的选题会端着一杯续命的美式咖啡回到自己的工位脸上带着一丝疲惫。她打开电脑,邮箱里塞满了各种投稿和工作邮件。她习惯性地扫视着,一个熟悉的发件人名字让她瞬间睁大了眼睛——林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81章稿件的远航与海边的回音(第2/2页)
她的心猛地一跳,握着鼠标的手都有些不稳。距离上次从海角村回来已经过去了一个多月,她本以为那份五年三部曲的合约会石沉大海,却没想到,他竟然主动发来了稿件。
她深吸一口气,点开邮件看到了那短短的两行字,和那个名为《渔网与和弦》的附件。她的第一反应是惊喜,随即又是一丝困惑——《孤塔》和《光年之外》的热度还未完全消退,他怎么会这么快就完成了一部长篇?这会不会是一部为了趁热打铁而赶工出来的作品?
怀着一丝忐忑,她下载了文档,将自己沉浸在那片熟悉的文字海洋里。
然而,只看了三页,她脸上所有的疲惫和疑虑便一扫而空,取而代之的是一种难以言喻的震撼。
这不再是《孤塔》里那种压抑到极致的黑暗与呐喊。林星的文字变得沉静温暖却蕴含着比以往更磅礴的力量。他像一个技艺精湛的潜水员,带着读者沉入一片名为“过往”的深海,去看那张名为“束缚”的渔网如何将主角困住,去看主角在无边的黑暗里如何窒息、如何绝望。
陈洁仿佛能感受到那种冰冷的海水包裹全身的无力感,她的呼吸不由自主地跟着文字的节奏变得急促起来。
但就在她以为这又将是一场通往绝望的旅程时一束光透过层层海水,照了进来。那是一把破旧的吉他,一个不成调的和弦,一个像阳光一样温暖的女孩。
陈洁的眼眶湿润了。她看懂了。她看懂了“渔网”是他无法挣脱的身份与记忆,而那个笨拙地弹奏着和弦的女孩,就是他的救赎。这不只是一部小说这是林星写给自己的剖白书,也是写给那个叫“阿汐”的女孩的最深情的情书。
她彻底沉浸了进去忘记了时间,忘记了周围的喧嚣。窗外的天色从午后明亮的金黄,渐渐变成傍晚温柔的瑰紫,最后化为深夜浓重的墨蓝。办公室的同事一个个离开灯光一盏盏熄灭,只有她工位上的台灯还亮着,像一座孤独的灯塔。
当她看到主角终于在和弦的指引下,第一次尝试着浮出水面,呼吸到第一口带着咸湿海风的自由空气时,她再也忍不住,眼泪大颗大颗地砸在键盘上。
那是一种破茧成蝶般的重生,是一种与过去的自己和解后的释然。这种力量,远比《孤塔》里声嘶力竭的对抗更深刻也更动人。
凌晨四点当陈洁读完最后一个字,合上文档时,窗外的天际线已经泛起了一抹鱼肚白。她靠在椅背上,感觉全身的力气都被抽空了但精神却处于一种极度的亢奋之中。
她知道,她手里握着的不仅仅是一部优秀的小说更是一个天才在经历了淬炼与沉淀后,迎来的真正的“新生”。这部作品,将超越《孤塔》,成为华语文坛一座新的丰碑。
她拿起手机,颤抖着拨通了总编的电话,甚至等不及天亮。
电话接通,她对着那头睡意惺忪的声音,用一种近乎哽咽却又无比坚定的语气说:“总编……林星老师的新书……不,是他的‘新生’,我收到了。”
她顿了顿,深吸一口气,一字一句地,说出了那句足以让整个出版社为之震动的话:
“准备启动最高级别的项目预案吧。我们……即将见证一个新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