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618章 难言之隐,无奈之选

一秒记住【顶点小说】 dingdian911.com,更新快,无弹窗!
     中国皇帝是世界上最难做,也是最难伺候的皇帝。同时中国儒家文化和文明体系,让皇帝特别要面子和重视权利的边界。
    如果大臣从事跟皇帝说,这件事该怎么做,那件事还怎么做,尤其是当着外国使节的面前,拿着指挥棒让皇帝跟着你的节奏走,皇帝会觉得很不痛快,感觉你在撺掇他的权利和威风。
    尤其是碰上疑心病重的皇帝,就会怀疑你想干啥,老子的事要你管。
    所以中原王朝很少出现系统性的强势外交机构,即便有,也是以皇帝挂帅的核心统治阶层。
    而且皇帝挂帅后的问题也很大,碰上西汉王朝和唐王朝前期,问题还不是很大,因为都是对外型的强势外交。
    要是碰上两宋的皇帝,而且两宋的皇帝一个比一个怂,也挂帅主持外交,这种外交就可能变成皇帝卖国。
    所以中原王朝的外交更像是家庭外交,天朝是家长,周边的邦国都是自家的亲戚和孩子。
    可国家关系不是过家家,更不是自己的亲戚和孩子,你这么想,他们可不这么认为。
    他们觉得你是在侮辱他们的智商和尊严,所以你越是客气,他们心里越是扭曲,一旦你哪天得了重感冒,躺在床上,从老虎变成病猫,他们就会敢于虎口拔牙捋你的胡须。
    碰上这种情况,中原王朝再遇上个混账皇帝,往往都是息事宁人,给点小钱当做是打发穷人要饭的。
    可问题是每次给的不光是钱的问题,每次以出让一星半点的土地息事宁人,一年两年问题不大,这要是五十年一百年,那就是一两个省没了。
    而且中原王朝的混账皇帝比明君多了去,每个混账皇帝割让一点,一个王朝至少没了三分之一的国土。
    你把国土让出去容易,收回来你说收就收。
    因此从现在开始,就有必要建立一套外交制度,对于那些敢于蹬鼻子上脸的,就该给予颜色,将其扼杀在萌芽。
    女帝对沈云卿的预案细节很是满意,许多内容看似都是细枝末节的内容,但追究起来都是可能被讹诈的利益关切。
    “爱卿思虑周到严谨,真乃我朝之福。”
    “陛下过奖了,只臣一人有此才能并非朝廷的幸事,朝廷还应广纳贤才,培养与臣一样的人才,朝廷才能有人可用,不至于臣百年之后后继无人,令朝政凋落。”
    “嗯,言之有理。那爱卿可想好以何名义离京。”
    “臣以随使团出关策应为名,留守同州。待等郭萧逸使团离去两日后上路。”
    “此议可行,但要做好万全准备,不可马虎。”
    “是。”
    原计划是随行一千领军卫,三千龙武卫。由于出使顺序改变,这次还要多带新练的戎武卫一千人,两千杆枪才放心。
    此外还紧急定制了一批枪套,用于严冬保暖,防止天气太冷,开枪发生炸膛事故。
    二〇二七型活门步枪定型仓促,虽然解决了安全和和可靠性问题,但是没有进行低温测试,所以完全不清楚低温情况下的安全性能。
    而且按一贯的经验,碳钢在低温下的性能并不怎么样,所以为了以防万一,还是定制一批羊皮枪套较为保险。
    使用时枪套裹住枪管和枪机部分,只露出活门和扳机、护弓。
    离开御书房,沈云卿马不停蹄出宫赶去李义清府上。
    三天过去,这货也不吭声,沈云卿琢磨着他应该早做出了决定,只是不够主动而已,甚至在掩耳盗铃,保佑朝廷把他给忘了,然后这件事就给赖了。
    “老爷,海郡王又来了。”
    “真是阴魂不散,去,引他去西园。”
    “是。”
    李义清这几日吃不好睡不好,辗转反侧夜不能寐,他没什么大理想,既不想青史留名,也没想过抛头颅洒热血,他只想着安安稳稳升官发财,然后史书上留下一笔。
    这就是多数文官的真实写照,不求大功,但求无过。官僚系统发展到这个份上,也是中原文明异变的结果。
    儒家文化经过一代代帝王和文官的修改,最后改的面目全非,连孔老夫子也不认识自己的徒子徒孙会是这种混账王八蛋。
    少时李义清迈着沉重的步子来到西园,眼神就像是灌了铅,目光沉重而无神,一副死相,全然没有十二年前的嘚瑟和傲气。
    “李大人,陛下的建议可考虑清楚。”
    “本官有得选吗。”李义清抱怨道,“不满”两字已经写在脸上。
    “那李大人的意思是同意喽?”
    “但本官离京总得有个合适的借口,否则如何瞒得过百官。”
    “这你放心,陛下不日就会下旨,让桑尚书调李大人前往河北主持西辽辎重转运之事。”
    由于第二批使团是秘密出使,在第一批使团返回之前不能公开,所以以什么名义离开神都很重要。
    而且第一批师团刚走,李义清、邱继匡、沈云卿就都离开神都,很容易引发各方猜测和联想,所以就得有个合理的借口。
    沈云卿将以策应使团为名,随第一批使团前往同州,但是不出关。
    而李义清会被调动去河北,负责西辽辎重转运和日后民生物资的调度工作,名义上是让他避避现在的舆论风头,然后再回来。邱继匡被派往陇西,盯着忽喇大军。
    这样一来,三人就都有了合理离开神都的借口。
    得到李义清的答复,沈云卿继续说道:
    “李大人启程后,塞外已经下雪,所以此行塞外路上可能需要两月,期间本王将与李大人还有邱大人关照诸多细节,还望李大人尽心竭力,莫要怠慢。”
    “放心,刘某虽然无德无能,但还不至于混账到不顾民族大义。”
    尽管李义清嘴上说的大义凌然,沈云卿其实很怀疑,如果他在完全没有心理准备的情况下,被忽喇抓住严刑拷问和威逼利诱,多半还是熬不住,肯定会松口。
    但如果有心理准备,不上皮肉之苦,单纯的利诱和口头威胁,李义清还是有能力应付的。而大多数昏官根本经不住口头上的利诱和恐吓,更别说是皮肉之苦。
    所以可怕的不是贪官,而是昏官,贪官的问题是从本质上而言是经济犯罪,多数情况下不会上升到政治犯罪,除非发生政治势力的派系对决,要拿你开刀。
    而昏官的问题不仅仅是贪污受贿经济犯罪,多数情况下可能是政治犯罪,尤其是在君主制下,昏官往往造成严重的政治问题。
    当然,多数时期昏官和贪官基本上同时出现在腐败官员身上,既昏庸和贪腐同时具备。
    而只贪腐,不昏庸,有点能力的官员其实真不多,而既清廉又不贪腐,还有能力的循吏就更少。
    所以到了明朝中后期开始,“循吏”这个代表公正公平,为民谋福利,建设经济的褒义词,开始变成中性词,既那些虽然贪污,但还能有些政治、经济建树的官吏,以及那些清廉而有才干的官员,这两类人都默认是循吏。
    之所以出现尺度上的退步,根本原因就是明朝中后期的地方资本财阀和地主阶层与文官集团深度勾结,导致官僚集团几乎无人不腐,无人不堕落。
    所以已经到了不可能肃清官场腐败的地步,但朝廷还要靠这些官吏支撑,所以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将就着过吧。
    清朝虽然长期强调官场清廉,实际上从清朝建立之初,就没有不贪的官。
    确切的说,清朝建立之初,接收了大批投靠清廷的明朝官吏,这些官吏不说全部吧,多数都有黑历史,而这些明朝降官背后,又有山西、江淮商人的背景。
    因此清王朝建立之初,就是建立在明朝腐朽之上的,连带感染了清王朝。
    雍正时期虽然惩办了一批贪官污吏,但是政策持续性太差,也没有制度化,所以到了乾隆时期又是大片蛀虫发展的黄金时期,乾隆本人自己就养中华第一贪——和珅
    所以清朝中期开始的高薪养廉政策,虽然初衷是让腐败收敛,但实际上已经变成朝廷腐败公开化。
    清廷长期的腐化带来效率低下,官僚系统的平庸化,文明陷入停滞和僵化。
    李义清是为数不多贪官中能有些作为的官吏。
    用人不在于其背景,只在于怎么用才能达到目的,用在什么位置。
    这是特殊时期无奈的选择和非常措施,沈云卿当然也不想这么做,而且是有风险的。
    说服了李义清,沈云卿悬在心头的大石稍稍落下。
    离开李义清府上,沈云卿马走在街上漫无目的走着,往来的行人川流不息,隐隐可见盛世中兴的气息。
    相比年初的逃难潮,朝廷接连在西辽打了几次胜仗之后起到了稳定民心,提振时期的作用,新编岐军的出关也暂时缓解了老百姓的恐惧和惊慌。
    同时举行的财商大会也向天下传递了一个信号,朝廷正在扭转局面,而且是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受到朝廷用兵和政策的影响,年初避难的人口正在回流,同时天下各地大大小小的财主和文人墨客纷至沓来,都想到神都寻觅发财致富,出人头地的机会。
    不用多久,神都的人口会突破一百五十万,两百万,五百万也有可能,一个崭新的时代正在到来。
验证码: 提交关闭
猜你喜欢: 乌龙山修行笔记 阴脉先生 美人棺 华娱,不放纵能叫影帝吗? 终极火力 离婚后我被各路女神撩疯了! 诸天从小阴间开始 万界守门人 重生八一渔猎西北 重生七零:改嫁军少全家火葬场 重生后,我在末世过的风生水起 假期兼职被抓,问我洛阳铲好用吗 赶海:开局一把沙铲承包整个沙滩 仙不是这么修的 庇护所进化论 穿到水浒世界我登基了 弑神仙尊 离婚而已,挖我双眼做什么 长生:仙庭关系户下界摸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