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记住【顶点小说】 dingdian911.com,更新快,无弹窗!
方雯雯重新编纂书页上的内容后,又用特制的药水将书页做旧。
刚做好这一切,外面就来人了,说是宫里派来的,请方雯雯过去给皇上看病。
来的是一支军队,一身戎装,领队的那人从眉毛下到鼻翼旁有一道长长地刀疤,看着甚是吓人,手里的长刀,刀刃上还舔着血迹。
“敢问将军,你是哪只队伍的?”
刀疤男也不回答徐韶的话,从腰间掏出来一块金子做的令牌,冷冷道:“难道你们要违抗圣令?”
见了那金子令牌的人全都跪下了,方雯雯虽然不明情况,但还是先跪下再说。
刀疤男这才满意了,对徐韶露出了不屑的表情。招呼上来了两三个人,欲将方雯雯绑了。
徐韶带着兵拦在方雯雯前,说什么也要将方雯雯给护住。
这下方雯雯可以肯定,这刀疤男肯定不是皇上的人。
往日皇上虽然也不见得多瞧得起自己这个江湖郎中,可绝对不会让手下这样无礼的对待自己,更何况自己现在已经是裴宸——他儿子的未婚妻了。
恐怕宫里已经出了变故了……
“徐韶!你胆敢违抗圣令,来人!全都给我绑了!砍了头挂在城门口鞭尸三日!让存了异心的家伙都看看反抗的下场!”
徐韶暗道不妙,拔出长剑拼死大喊一声:“全体将士!备战!左右!”
“在!”
“带方大夫离开!这是沈将军交代的人!”
方雯雯明白,自己留下只会成为徐韶的拖累。
可这帮人来势汹汹,一开始并没有要动手,分明是忌惮徐韶,或者说对徐韶背后的沈括有所顾忌。
如今沈括手握重兵还在边塞,若是一举攻回来,反叛军未必能胜利,所以只能尽最大可能保全实力。
这恐怕也是刀疤男一开始并没有动武的真正原因。
想通了这一点,方雯雯对左右摇了摇头,上前一步,来到了徐韶的身边。
“方大夫!沈将军交代过的,你不能有事!我徐韶就是拼了这条性命也不能让你有事!”
“今天你们一个也别想走,尤其是你!方雯雯!”
方雯雯对这两人的话充耳不闻,对着刀疤男神色淡然的鞠了一躬道:“将军,对不住了,我的手在来的路上摔伤了,恐怕没办法入宫给皇上治病了。”
站在方雯雯身旁的徐韶忽然眼皮子一跳。
怎么这么巧?方雯雯前脚在雯来医馆门口当着这么多人的面摔伤了手,后脚叛军就来人要找方雯雯去给“皇上”治病,难道是方雯雯早有预感,故意为之?
刚想到这儿,方雯雯又上前一步,将外衫解开,露出了里面吊着的手臂。
“皇上刚找你入宫,你的手就摔断了,方雯雯,我看你是故意的吧!”
徐韶闻声,面上露出震惊,随后又变得愤怒厌恶,死死地盯着来人。
吴萱萱冷笑着从刀疤男身后的马车上走下来,许久没见,吴萱萱的面上遍布戾气,仿佛已经变换了一个人似的。
“我去接方大夫的时候,她便已经摔断了手,大街上的人都可以作证。更何况,那个时候宫里还没有人来传召,说要让方大夫去看病,你怎么能说方大夫是故意的?难道方大夫还有未卜先知的能力?你们若是不相信,随意去街上拉个人问!”
刀疤男看着方雯雯肿胀的手掌,若有所思,转而又对吴萱萱道:“既然如此,那就请吴大夫再跟我们走一趟吧。”
这时候,徐韶和方雯雯才看清楚了,感情吴萱萱并非刀疤男一道带过来的,而是自己从徐府里上赶着过来的。
徐韶心中就更恨了。
“我当初真不该被吴萱萱的表象迷惑了,若没有我的支持,她也走不到今天这一步,说白了,我是助纣为虐啊!”
左右对视一眼,上前对徐韶宽慰道:“将军,您莫要担心了,吴萱萱学艺不精,想来应当治不好成亲王的病,许久之前成亲王便骨瘦如柴,面色惨白惨败的,看上去便知道是病入膏肓了,就算他做了皇上又怎样?过几年他死了,南明还不是重新立上?”
“再说了,如今沈将军的主力还在边塞,叛军还要防着沈将军突袭,根本不敢跟我们对抗消耗兵力,暂时也不敢和咱们动手。皇城能有一时平安,咱们还可以再想办法。”
这刀疤男毁了容,乍一看徐韶等人没有认出来,走进了仔细看才发现是成亲王的护卫头领。
他亲自来找方雯雯说要给当今的“皇上”看病,想来如今成亲王已经登基了,原本的皇上呢?
徐韶也没有收到任何的消息,根本不知道往哪儿打,只能守在军营,免得出去造成不必要的牺牲,再一波一波的派人出去打探消息。
然残酷的现实让所有人的心都冷了。
成亲王现在伙同叛军已经占据了整个皇城,据说皇上也已经驾崩了,为什么说皇上驾崩了呢?因为成亲王现在已经入住了南明宫,霸占了皇上的寝殿和后宫。
那为什么又是据说呢?因为谁也没见着皇上的尸体。
按照成亲王暴虐的性子,若是真的抓住了皇上,必然要施以酷刑,反复折磨,最后再将皇上的尸体悬挂在城门上。
然成亲王到现在什么动作都没有,只是住在南明宫,干的第一件事就是找大夫给自己看病。
等吴萱萱去了皇宫后,成亲王身子稍微舒服些了,便处死了一干老臣,忠臣,血溅朝堂,朝廷内外人心惶惶。
若非沈括还手握十几万重病在关外,他心中还有些顾虑,恐怕成亲王早就将皇城中自己看不顺眼的高门大户全都血洗一遍了。
别的不说,徐家便是第一个遭殃的,因为吴萱萱不喜欢。
三朝元老沈陶仍旧屹立不倒,还是丞相,这是让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的。
也因此,民间第一次出现了反对沈陶的声音。
儒林士子纷纷写文章,将沈陶那些年干过的坏事儿全都一股脑的抖落出来,沈陶的民望也就断崖式的下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