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39章 知我罪我,其惟春秋

一秒记住【顶点小说】 dingdian911.com,更新快,无弹窗!
     第39章知我罪我,其惟春秋(第1/2页)
    皇帝如此隆重的接一尊大鼎入宫,这个消息不出意外的,引起了大家的关注和讨论。
    这鼎到底是什么东西,成为了大家最关心的话题。
    最关注的无疑是达官显贵,纷纷行动起来打听消息。
    朱元璋压根就没隐瞒,很快他们就从运输大鼎的士兵那里,得到了确切消息。
    徐大将军打败元军,意外从地下挖出来的。
    得知鼎的来历,李善长和宋濂二人马上就猜到了真相。
    这大概率是殷商礼器。
    尤其是李善长,得知船靠岸后皇帝第一时间就召见了马钰,更加确定了自己的猜测。
    同时他心中也非常的愤怒。
    以前遇到类似的事情,皇帝肯定会第一时间找他过去商议。
    这次,从头到尾都没有告诉他。
    到现在他这个丞相还被蒙在鼓里。
    宁愿相信一个来历不明的乞丐,也不愿意相信我是吗?
    好好好,朱元璋你不要后悔。
    内心发了一番狠之后,李善长终于还是冷静下来,开始认真思考这件事情。
    皇帝大概率要用这座鼎做文章,而且他也大致能猜到一些。
    一起打拼那么多年,他们相互之间都很了解。
    现在的朱元璋,迫切的想要证明大明是天下正统。
    在这种情况下,他会拿殷商礼器做什么,就不难猜了。
    只是,就算这鼎是商王祭天的礼器又能如何?
    现在又有多少人肯认这个东西?
    朱元璋和马皇后的才智,不可能想不到这一点。
    可他们还是这么做了。
    是糊涂了,还是另有打算?
    这让他很疑惑,也是最让他生气的地方。
    他感觉自己正在失去对一切的把控。
    而且这一切,都是那个小乞丐带来的。
    不行,必须要采取行动了,不可坐以待毙。
    只是,到底要如何做呢。
    对别人他有很多办法,最直接的就是派人将其暗杀了。
    这是对付敌人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
    可马钰是马皇后认定的从侄,他是绝不愿意轻易得罪马皇后的。
    这也就意味着,很多过激的手段不能用。
    一时间他也有些拿不定主意。
    就在李善长纠结的时候,外界关于大鼎的传闻越来越多。
    大多数人都不了解内情,即便知道了大鼎是在安阳挖出来的,依然一脑门的浆糊。
    不就是挖坑的时候挖出来一尊大鼎吗?值得皇帝如此重视?
    不可能,这鼎肯定有秘密。
    可到底是什么秘密呢?
    这次任凭他们再怎么打听,都无法获得进一步的消息了。
    毕竟,运送大鼎的人也同样不知道内情。
    倒是有人将鼎的样式,规格之类的给透露了出来。
    盘龙纹、饕餮纹、重达千斤,除此之外再无别的线索。
    不过这三个线索也已经足够让人浮想联翩了。
    这种纹饰,这种规格,十有八九是王鼎。
    只是到底是哪个王的王鼎呢?
    世界上并不缺聪明人,很快就有人查到,那里很可能是殷商故都所在。
    也就是说,这鼎可能和殷商王室有关。
    然后争议就来了。
    有人认为,如果这真的是殷商王室祭天的大鼎,那皇帝如此重视是理所应当的。
    而且这大鼎早不出晚不出,偏偏在大明建立的第一年出。
    这代表啥?
    代表大明天命所归。
    但也有人不以为然,且不说这鼎到底是不是殷商王室所有,就算是的又能代表啥?
    商王朝都哪辈子的事情了?
    再说他们的天命早就转移给周王朝了,而且我们现在推行的也是周礼。
    殷商礼器能代表什么?
    经常在网上吃瓜的朋友都知道,一件事情如果一面倒的认同,或者是一面倒的反对,话题性大多都无法持久。
    只有那种对立特别严重的话题,才容易破圈,且经久不衰。
    目前的情况就是如此。
    赞成的和不赞成的,开始了互相争辩。
    一方说,华夏那么多朝代,祭天的礼器数不胜数。
    按照你们的逻辑,那是不是随便挖出一个朝代祭天的鼎,都能代表天命啊?
    这么一算,天命也太不值钱了。
    另一方就说,儒家历来崇尚三代圣王之治,殷商亦为三代之一。
    你们否认殷商天命,就是背弃儒家思想,就是数典忘祖。
    原本只是单纯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慢慢的就开始上情绪了。
    必须得证明我是对的他是错的。
    于是双方开始旁征博引、论经据点,自己说不过就开始拉亲友入场。
    参与的人数也越来越多,并且开始从官僚、读书人中间,向着百姓群体传播。
    众所周知,高人在民间,脑洞最大的也是广大百姓。
    毕竟吹牛皮又不犯法。
    这事儿传着传着就变样了。
    只听一人说,这尊大鼎出世时光芒万丈,紫云千里。
    又听那人说,大将军徐达攻打彰德府,发现安阳城北红霞四射映红了半边天。
    就笃定此地有宝,连忙派人去挖。
    因此才得到了这尊大鼎。
    还有人说,是陛下夜里梦到有宝物自天而降落入殷商旧都,所以才派了徐大将军亲自攻打彰德府。
    果然就挖到了这尊大鼎。
    总之,各种各样离奇的传闻越来越多,鼎的来历也越传越玄乎。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相信,这鼎肯定不凡。
    随着时间流逝,大明得宝鼎的消息也传遍了四面八方。
    而且越传,玄奇色彩就越重,渐渐的已经没人在意真相了。
    大家更愿意相信,大明是得了宝鼎的。
    各割据势力听到传闻,一边下令禁止传播,一边派人去打探具体情况。
    然而他们不封锁消息还好,这么一搞,大家反而更加愿意相信传言是真的了。
    毕竟,如果是假的,上面为啥这么紧张?
    至此事情已经失去了控制。
    然后不出意外的,民间加工出来的传闻,开始影响到读书人。
    再通过读书人,去影响到官僚阶层。
    而受到影响的官僚阶层,都迫切的希望搞清楚,这鼎到底是怎么回事儿。
    然而朱元璋却表现的很矜持,不论谁问,都说传闻是假的。
    这就是从殷商故都挖出来的一尊普通铜鼎罢了。
    啥?你问这鼎的具体来历?
    咱正找人研究着呢,等出结果了再告诉大家。
    然后他还严厉斥责了那些臣子:“民之所欲,天必从之。”
    “就算有天命,那也是顺应万民之意。”
    “天下苦战乱久矣,万民之所盼不过是天下一统,不使骨肉离散。”
    “诸卿应当体察民情,齐心协力早日扫平不臣,还天下太平。”
    “而不是将希望寄托于一尊来历不明的大鼎之上。”
    此举自然得到了群臣的赞颂,陛下圣明,爱民如子,天命所归。
    好听话不要钱似的往外蹦。
    然后……谣言传的更厉害了。
    有人说,陛下请了很多人研究,至今没有查清楚鼎的来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39章知我罪我,其惟春秋(第2/2页)
    这说明啥?说明鼎的来历神秘啊。
    如果真的只是殷商鼎,至于这么麻烦吗。
    另一人反驳道:
    放屁,那是没查清吗?是鼎的来历太大了。
    事关重大,陛下也不敢轻易下结论。
    否则,你以为陛下为何派御辇迎接,为何到现在都将大鼎藏在深宫大内不肯示人?
    总之,鼎的来历越传越玄乎。
    而且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越来越多的儒生加入了进来。
    打着宝鼎的幌子,宣扬天命思想。
    以儒生所代表的力量,他们一出手影响力就更大了。
    宝鼎正式和天命画上了等号。
    现在就算朱元璋站出来,说出宝鼎的真相,也不会有人信了。
    李善长在一旁看的是目瞪口呆,他没想到事情竟然会往这个方向发展。
    是的,殷商王鼎确实没什么人认。
    可一个来历神秘的鼎,却能引起无数人讨论。
    这绝非朱元璋和马皇后能想出来的办法,也不是他熟悉的任何一个人的手笔。
    真相就只有一个,马钰。
    李善长脸色阴沉:“老夫还是小看你了。”
    不过也就在这个时候,朱元璋向外公布了大本堂陪读名单。
    并且还强调,这只是临时名单。
    后续还会继续挑选才俊入宫陪读。
    正如他所意料的那般,名单上的人家自然非常高兴,纷纷上疏谢恩。
    自家有适龄孩子,却没有入选的,也摩拳擦掌准备立功把孩子送入大本堂。
    李善长得知自家老三入选,面上表现的毫不在意。
    心中却非常开心,更是松了口气。
    拱卫司的事情发生后,若说他心里没有一点担忧,那是不可能的。
    尤其是朱元璋明显开始疏远他,更是让他感到惶恐。
    现在自家儿子入选大本堂陪读,说明皇帝还是念旧情的,并不是真的要拿他如何。
    这让他忐忑的心放回了肚子。
    隔天上早朝的时候,他一改近几日的消沉,再次变得高调起来。
    我,大明文官之首,复活了。
    -----------------
    马府,院内大枣树下。
    朱樉一边吃着井镇香瓜,一边还不忘说话:
    “老马,没看出来啊,你小子还有这么一手。”
    “只用一个破鼎,就将天下人玩弄于股掌之间。”
    马钰也拿起一牙瓜边啃边说道:“这个功劳我还真不敢领。”
    “我就是这么提了一嘴,真正能做成,靠的还是你爹十几年打下的基础。”
    光靠民间自发传播,速度不可能这么快,也不可能传的这么广。
    更不可能如现在这般,话题始终向着对大明有利的方向发展。
    这一切,都是靠朱元璋十几年倾心打造的谍报系统。
    亲眼见证了朱元璋是如何操纵舆论的,马钰深深的感受到。
    他能得天下真不是侥幸。
    难怪原本的世界他能弄出锦衣卫。
    并不是因为胡惟庸案才搞的,而是早就埋下的伏笔,只是因为胡惟庸案将其由暗转明罢了。
    要知道,现在话题可还没进化到‘禹王鼎’阶段,就已经发展成现在的样子。
    等将‘禹王鼎’这个概念抛出,那真的是不敢想。
    朱樉左右看了看,压低声音说道:
    “现在你知道我爹多阴险了吧,我告诉你,就你家至少得有十个密探。”
    “你吃喝拉撒,他都一清二楚。”
    马钰忍俊不禁,你可真是个带孝子,朱元璋有你这个儿子,也算是报应了。
    不过他还是提醒道:“这事儿大家心知肚明就行,以后不要再提。”
    朱樉说道:“我又不傻,就是给你提个醒……”
    然后他又说道:“你不是很讨厌我爹吗,怎么又愿意为他出谋划策了?”
    马钰顿时不乐意了:“放屁,我那是看在姑姑的面子上,才出了点主意。”
    “要不然,哼。”
    朱樉反而松了口气,道:“那就好,我还以为你被他的小恩小惠给收买了。”
    “我告诉你,我爹很奸诈的,你可不能上了他的当。”
    马钰:……
    他为什么要帮朱元璋出谋划策?原因其实很简单。
    既然决定不寻死,既然决定在这个世界好好活下去。
    既然想做事,想要给这个世界带来点不一样的东西。
    那就必须要先取信于朱元璋。
    很多人会认为,有才就可以为所欲为,是金子在哪都能发光。
    只要我亮出才能,你朱元璋还不得把我当祖宗供起来。
    然而现实并非如此,可靠与信任,远比才能更加重要。
    一个不被信任的人,越有能力死的就越快。
    刘伯温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不要说古人,就算是现代人也一样。
    同样的话,信任的人说和不信任的人说,效果是不一样的。
    朱元璋凭什么要相信一个来历不明的人?
    马钰想做事情,就必须要先取信于他。
    哪怕心里再不爽,表面也要如此。
    朱元璋现在最渴望的,就是天下正统的名义。
    别说什么他得国最正这种话,这是后人站在历史角度给出的评价。
    作为当事人,朱元璋不会有这种感觉。
    当时的天下人也不会认为他得国最正。
    在这种情况下,帮他加天命,无疑是最快的获取信任的方式。
    所以马钰才给黄河改道加天命,才想着用大鼎做文章。
    如此,等将来朱元璋开始重视并信任他,再着手去搞改革。
    将一些不利的制度废掉,并推行一些真正利国利民的好政策。
    让百姓多过几天安生日子。
    他没想过当圣人,也不认为自己有这么高的操守。
    可作为一个接受过太阳照耀的人,穿越到古代,就能心安理得的躺平享受一切。
    那才是现代教育最大的悲哀,也是太阳的悲哀。
    只是这些想法他不能告诉任何人,只能深深的藏在自己心里。
    所以面对朱樉的问题,他只能拿马皇后当挡箭牌。
    他也知道,别人肯定不会相信,会认为他为荣华富贵弯腰低头。
    对此,只能借用《送东阳马生序》里的一句话,来表达自己的心境。
    【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余者哉!】
    事实上,正如他猜想的那般,朱樉内心其实并不太相信他的话。
    说什么为了姑姑,不过是嘴硬罢了。
    不过朱樉也没觉得他向现实服软有什么问题。
    毕竟自家爹可是皇帝,而且他现在又有了皇亲的身份。
    给自家出谋划策,那不是天经地义的吗。
    所以打了个哈哈之后,他也没继续谈论此事,而是提高声音夸张的道:
    “哎呀,真是舒服啊。”
    “尤其是想到那些家伙,要在大本堂接受宋老头的荼毒,我心里就更爽了。”
    马钰收回发散的思维,摇摇头说道:
    “你也别闲着,我给你安排的有课程,按时完成。”
    朱樉顿时不乐意了:“咋,你不会是也想逼我读书吧?别怪我翻脸啊。”
验证码: 提交关闭
猜你喜欢: 一朝觉醒,我是龙王叶辰 篡蒙:我岳父是成吉思汗 普罗之主 萌宝大佬不好惹,打着奶嗝躺赢了 第一天骄 志怪书 [娱乐圈]恋爱心愿 年代文男主前妻吃瓜发家日常 牧者密续 华娱2021:他不是搞科技的吗 我收服了宝可梦 华娱:从让子弹飞开始 重生2014:我,刑侦之王 [星穹铁道]星际和平公司入职指南 神农道君 人生消消乐后,我财富自由了 大明:哥,和尚没前途,咱造反吧 提款机不当了,校花儿全家急疯了 人皇至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