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记住【顶点小说】 dingdian911.com,更新快,无弹窗!
这种卑微到极点的态度,显然是无法打动高骈这个油盐不进的家伙的,所以,唐僖宗转而把信任的重点放在了勤王的郑畋身上。
中和元年(公元881年辛丑)二月十八日,郑畋再度被提拔为同平章事,也算是辛苦操劳一场的回报。
虽然没有把希望全都寄托在高骈的身上,但是唐僖宗还是没有忘记高骈,还是委派他担任了东面都统,与前行营招讨使郑从谠和代北监军陈景思,沙陀部酋长李友金,以及萨葛,安庆,吐谷浑等部人马一同收复长安。
在走到绛州准备要过黄河的时候,身为绛州刺史的瞿稹却截住了陈景思的人马。
“陈监军,现在不能过去,太危险了,长安城里有六十多万黄巢的人马,此次就带这么点人过去,恐怕不好对付啊,不如先返回代北招募点人马再来讨伐,也不算迟啊。”
陈景思也是被瞿稹给吓唬住了,当即停下了脚步,选择了原路返回。
其实倒不是说陈景思怕黄巢的人马,只是这数量差距实在太大,就算自己的沙陀骑兵再猛,也不太可能能对付得了这么多的人马,所以,多招募点人手过来才有获胜的希望。
而为了能够招募更多的人马,瞿稹也跟着陈景思,李友金一起去了代北,三个人是前前后后招募了好几个月,这才凑到了一支三万多人的部队,当然都是北方地区的一些胡人,成分杂乱且不好管理。
当时这支人马屯扎在崞县以西,因为这帮人被招募过来之后,陈景思一直没有给什么交待,所以这帮人就在这里闹起了事儿。
瞿稹和李友金都不是什么有本事的人,也不太能够制住这帮闹事的番兵,干脆李友金去找陈景思商量一下对策。
“陈监军,如今虽然有了这么多人马,但是如果没有一个有威望的大将来带领的话,怕是不好领导这帮没有纪律的士兵,就算是咱们凑齐了这么多人上战场,不听管教,不仅不会打赢黄巢,反而还会牵连到咱们自己头上。”
陈景思听后,冥想了一会,接着问道。
“李公可有什么什么合适的人选吗?”
李友金镇定了一下之后,当即回道。
“我大哥和侄儿,皆是勇武之人,监军可以写一封奏疏,向陛下表奏这二人为代北番兵统帅,同时赦免他们二人的不臣之罪,若是他二人前来统领代北诸胡,则必然云集响应,黄巢狂贼定然不是对手。”
李友金口中所说的大哥则是当年跟随康承训讨伐庞勋起义的朱邪赤心,后来被赐姓李,更名为李国昌,而他的侄儿就是李国昌的儿子—李克用。
这两位仁兄,之前在《庞勋传》中依旧提到过,也说到了他们父子俩为何和朝廷作对,又是如何被朝廷的人马打的跑到了达靼。
这并不是一个好的建议,但却是唯一的选择。因为能不断给朝廷制造麻烦的人,一定是有本事的人。
陈景思思索片刻之后,便决定写奏表给朝廷,保举李国昌和李克用父子担任代北番兵的统帅。
按道理来说,李国昌父子常年不听朝廷调遣,老是给朝廷制造麻烦,朝廷应该是巴不得他们逮住他们先解决掉呢,又怎么可能会给他们兵权,让他们为朝廷办事呢?
这种设想只是正常时期下的设想,但现在是非常时期,只要愿意给朝廷出力,就甭管他以前是江洋大盗还是土匪流氓,一律同意他们的请求。
在得到了唐僖宗的默许之后,李友金当即率领五百骑兵带着圣旨,奔赴达靼去请他大哥和侄儿。
在经历了逃窜的狼狈之后,李国昌父子居然没有想到,在有生之年,居然大唐的皇帝还会想到他们父子,心中也是五味杂陈。
既然朝廷不计前嫌,那自己就不能蹬鼻子上脸,继续再给朝廷出难题了,但是考虑到自己的年事已高,带兵冲锋已然是不太现实,所以,此次出兵的任务,便交到了他的儿子李克用的手上。
“吾儿一定要为朝廷讨平逆贼,克复长安!”
李克用听后,将父亲的心愿牢牢记在心中,这一刻,李克用深刻体会到自己肩上的担子是多么的沉重。
此次回到中原,李克用并没有空手回来,还顺道带回来上万名达靼的士兵,也为讨伐黄巢再度增添了一丝帮助。
去吧,李克用,去完成属于你自己的使命吧,大唐的命运将因为你而扭转!
如今朝廷的各路人马已经开始集结,准备反攻长安,来自西川的节度使陈敬瑄同样也在出兵的行列之中。
唐僖宗在来到成都之后,受到了陈敬瑄热情的招待,为了表彰陈敬瑄这种服务态度,唐僖宗便给了陈敬瑄一个同平章事的名额,而陈敬瑄为了表示自己抗敌的决心,便奏请让自己麾下的左黄头军使李鋋主动带兵进攻长安的黄巢。
陈敬瑄出兵进攻黄巢并非只是为了邀功,还因为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黄巢的大将朱温自打担任了东南面行营都虞侯之后,便开始吧进攻的目标放在了邓州方向,而邓州又与荆州和襄阳有着唇亡齿寒的战略关系,邓州沦陷,则荆襄必然危急,荆襄若是沦陷,蜀中便是黄巢的下一个目标,所以陈敬瑄的考虑还是相当的提前的,先防患于未然,然后徐徐图之。
蜀中的安全要首先保障,但是收复京师的工作,却也得需要人来筹划。而这个人选在目前看来,似乎也只有郑畋比较合适。
三月十三日,唐僖宗加封郑畋担任京城四面诸军行营都统,而时任枢密使的宦官杨复光则担任了京城西南面行营的都监,这样的人事调动安排,显然还是皇帝为了防着这些大臣准备的。
毕竟郑畋这个四面诸军行营都统权力太大,京师周边的藩镇他都可以调动,要是他叛变了黄巢,那后果可是不堪设想的,所以,必须要安排自己的心腹宦官去监视郑畋的工作,美其名曰是为了监军,实际上和监视没什么区别。
要不说皇帝这个职业,实在不是人当的,不仅要管闹事起义,还要提防大臣投敌,虽说防人之心不可无,但皇帝要防的人实在是太多了,上到百官,下到百姓,都得防着,操这么大的心,还能活到寿终正寝的皇帝,那简直就是皇帝界的奇迹。
当然光给职务显然是不够的,唐僖宗还给郑畋带去了一道诏令,这是一道鼓舞人心的诏令。
“凡是参加此次收复长安,亲身参加战斗的士兵,不管是番兵还是唐军,统统报上来,成功之后,定有封赏。”
这个诏令也再次表明了唐僖宗现在的底线,只要能办事,好处多得是。
那既然皇帝都开了口了,那也就放开了把自己的想法都说出来,首当其冲的便是郑畋。
郑畋当即上奏唐僖宗,希望能够把朔方节度使唐弘夫提拔为行军司马,泾原节度使程宗楚提拔为副都统,全权归自己调度。
这是个比较有意思的请求,提拔谁不行,偏偏是这两个藩镇的节度使,难道单纯的是因为这两个藩镇离自己的凤翔比较近,好调度?
我看不然,郑畋最有可能的目的是,想要联络这两个距离京师最近的藩镇率先发起对黄巢的进攻,说的直白一点,实际上就是想抢头功。
各道的人马都快来了,都想着抢头功,要是等到他们赶来的话,那自己不就只剩下捡漏了?到时候皇帝回到长安,开功臣表彰大会,岂不是就轮不到自己了?
在这个节骨眼上,有这种想法的官员和节度使,应该不在少数,郑畋很有可能也有这种想法。
此刻,谁占据主动权,谁就占据了日后在朝廷的话语权。
朝廷的人马已经集结的差不多了,黄巢当然也是如坐针毡,为了能够应对长安周边的藩镇威胁,他特命尚让,王播两名大将率领五万大军率先进攻凤翔,打破被动的局面。
黄巢此次的出兵很有针对性,凤翔是郑畋的根据地,而郑畋又是这帮藩镇人马的“武林盟主”,端了他的老窝,郑畋必然士气受损,那带来的直接后果很有可能就是凤翔,泾原,朔方三镇撤兵,长安的危机当然也迎刃而解。
不得不说,黄巢的想法是好的,但问题是,他能够想到这一点,郑畋自然也能够想到。
其实在尚让和王播出兵之前,郑畋就已经想到了黄巢要进攻自己这里,所以为了好好招呼一下这两位老兄,郑畋特别让唐弘夫埋伏在凤翔附近险要的地段,准备打伏击。与此同时,他自己则亲自带了几千人爬上凤翔的高岗山头,到处插上大旗。
这么做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吓唬尚让和王播,而是要引诱他们往这里跑。
这个桥段让我不禁想起了《三国演义》中关羽对曹操评价颜良的话。
“吾观颜良,如插标卖首耳!”
显然,此刻的郑畋搞得就是插标卖首的行为,只不过他自己没有向颜良一样,穿着绣袍金甲,持刀立马站在麾盖下面这么招摇。毕竟小说之中为了突出关羽的威武,故意把颜良刻画的如此威风,实际上在真实的战斗过程中,这种招摇过市的行为,简直就是在告诉敌人,别乱跑了,往这儿打!
尚让和王播当然是不明白郑畋这么搞得目的是什么,但是他明白,他们要打的目标就在这旗子底下。
尚让和王播耻笑郑畋太过于书生意气,不懂得兵法中“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