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记住【顶点小说】 dingdian911.com,更新快,无弹窗!
“对,还有我的!”
“我做了条鱼,你尝尝看!”
“我这有更好吃的!”
泾州百姓们一个个笑脸相迎,捧着自己家中做好的吃食,纷纷挑起手中空荡荡的灾民,将食物送到他们手中。
高挑大汉眼眶红了。
不仅是他,聚集此处的灾民,眼眶都是红的。
这就是来自他人的尊重!
往日当灾民,多少百姓看待他们的目光,都充满嫌弃,别说是给他们点吃的,就是让他们靠近房屋避雨,都是一件可遇不可求的事。
现在呢?
百姓不仅给他们吃的,还给他们肉!
忽然间,高挑大汉心中对灾民的定义发生了剧烈转变,甚至恍然大悟,原来想要得到尊重,扫地竟然也可以。
杨小六看着眼前一幕,内心对十皇子所说的扫地,更有深刻认识,他眼眶微红,原来是皇子真的没骗他!
扫地,也是能有成就的!
但是这能赚钱吗?
远处,站在朱元璋身边的李善长,抚着胡须啧啧称奇。
这个十皇子殿下,空手套白狼的功夫,真特么越来越强了。
只是三言两语下去。
泾州城风貌变了,灾民和百姓关系和删了,事情就办成了,偏偏他一文钱没出。
“治国圣手啊!”
站在另一侧的李文忠看到百姓和睦的情景,叹了口气,语气钦佩道,“老夫服气了,陛下,我大明能有十皇子,泾州能有十皇子,是莫大的服气!”
朱元璋看着眼前这一幕,沉默良久,开口道,“你们觉得这样的日子,能维持多久?”
二人顿时不吭声了。
事实上,他们也能看出来。
人都是感性的动物,在某些事上很容易感动,可问题是感性总会被理性所代替,一旦理性占据意识,像眼前这样和谐一幕,还会再重演吗?
朱元璋沉声道,“回去,去找朱明。”
都督府内,朱明打着哈欠,伸着懒腰从榻上起身,稍加洗漱以后,发觉厅堂内,朱元璋正坐在首席位置上,低头喝着茶,瞅见朱明以后,仍旧一声不吭。
在听堂内,还有李善长、李文忠。
徐长卿则毕恭毕敬的给三人倒换着茶水,唯恐没有伺候好眼前的大明三巨头。
让徐长卿震惊的是,高高在上的天子和两位国公,竟然如此好招待,那种茶水看起来都不怎么样,三人却喝的津津有味,丝毫没有怪罪他。
“殿下。”
看到朱明后,徐长卿连忙作揖道。
朱明冲他微微颔首,沉吟道,“去,列个东西,一周以后,把扫地的事情停了,另外把泾州弄乱一点,要多乱有多乱,最好人走出去,能闻到街上是一股骚味。”
“噗!”
朱元璋刚喝了一口茶,正寻思这怎么跟朱明开口,问他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听到这句话,忍不住一口茶水喷了出来,抬头难以置信的望着他。
这种损点子,他是怎么想出来的!
李文忠:“......”
李善长咧嘴一笑,这才是蔫坏的殿下啊,刚才在外面看到的和谐的一幕果然是假的,难怪自己刚才觉得不对劲,险些都不认识这位阴人的十皇子了。
李文忠看到朱元璋投来幽幽目光,宛若在询问“治国圣手”这话到底是不是自己说出来的,心中不由感到一慌,急声道,“殿下,这又是为何?”
“现在泾州百姓和灾民,和睦共处,有什么不好的?”
李文忠捋顺思绪,整个人也放松了很多,然而脸上的表情却语法凝重,望着朱明道,“纵观整个大明,即便是京师之地长安城内,也未曾见过这等灾民与百姓和平共处之象,殿下是一手打造泾州之盛况之人,为何有此盛况,却要抛却于后,甚至要出手打乱?这不合道理啊!”
李善长微微颔首,虽然身为兵部尚书,但他不是对于民生没有了解的,恰恰相反,能够执掌六部之一,他心思活泛着。
换做旁人,李善长也会像李文忠这样开口质问,甚至是斥责他荒唐行事,但面对十皇子,他却有些不好开口。
毕竟这个人,他思想有问题啊!
谁也摸不透他的脉!
朱元璋瞅着二人,又将目光放在朱明身上,接过徐长卿递来的绢布擦了擦嘴角,一声不吭凝视着朱明。
他也想知道,朱明为何打算这样做。
“因为本王要出钱!”
朱明目光扫视了众人一眼,语气幽幽道,“百姓只是一时的善举,曹国公就以为是长久之策?”
“想要长治久安,就得稳住灾民,稳住灾民的办法,便是再就业,让他们有所事事,而非无所事事,这么好的廉价劳动力,本王还能去哪找?”
“更何况,两万灾民,是改变泾州的根基,现在要做的,是先不让他们饿死,然后,是凭借他们赚钱。”
赚钱二字,朱明咬的极为真切。
李文忠大皱眉头,一脸困惑道,“如何赚钱?”
不只是他,朱元璋和李善长同样皱起了眉,自古以来还从未见过一州之地,有靠灾民赚到钱的。
相反,自古以来灾民是烫手的山芋,能没有天灾人祸导致灾民四起,州郡之地的长官就烧高香了。
灾民赚钱?!
这决然不可能!
灾民不吃空一地之赋税,不让州郡长官大呼八百里加急请求朝廷从国库中调出钱帑赈灾,就已经不错了!
“你看着吧。”
朱明神色严肃道,“本王是泾州都督,不赚钱的买卖,本王是做不出来的,现在先把钱收上来再说!”
皇帝聊天群中。
刘邦:“群主就是聪明,一点就透!”
这个办法,是刘邦昨日想到的,在群里说出来以后朱明看到便再次进行加工,才有了今日一幕。
嬴政:“刘邦,你哈(坏)透咧!”
刘邦:“谢谢政哥赞!”
嬴政:“额是在夸你么?你个哈怂!”
刘邦:“政哥夸人,不走寻常路嘛,朕明白的。”
王莽:“这个办法就是有点阴啊。”
刘邦:“什么叫阴?这叫明着来,自古以来的金道理,便是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