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记住【顶点小说】 dingdian911.com,更新快,无弹窗!
“兄长可以瞑目了!”刘道规将刘裕葬在汉武帝的茂陵之南,背靠钟南山,北望九嵕山。
除了陵寝规模不够,其他都按帝王之礼下葬。
所有虎卫军全部披麻戴孝,还下令长安、邺城、洛阳、许昌、彭城、建康、襄阳、成都等等大城重镇为其缟素。
爵位和谥号,等返回建康之后再说。
刘裕生前的愿望是成王成帝,刘道规尽量满足。
没有他在南面抵御妖贼,控制朝堂,刘道规崛起的难度至少增加一倍。
有极大的可能被朝廷的各种力量牵制住而无力北伐。
刘道规一个人在墓前小酌,回想起早年为生存奔波,饥寒交迫,恍如隔世一般。
封恺道:“大将军大破北魏,攻灭姚秦,收复关中,此等大功,朝廷至今没有封赏,绝不可掉以轻心。”
“封不封赏由不得他们了,北伐大胜,大义名分和人心皆在我。”刘道规的心态已经改变。
比起北国万里江山,江东不过一隅之地而已。
再怎么闹,再怎么尔虞我诈,也影响不了大局了。
“属下斗胆,请大将军早登大位,以安士庶之心,使天下归于正朔!”封恺激动的半跪于地。
周围虎贲和将吏满脸热切。
这是所有人的夙愿。
刘道规望着北面的茂陵,枯草依依,帝王的威严变成了一座丘陵,“此事先不急,比起登基称帝,还有更重要的事要做。”
封恺愕然,“属下愚昧,还请大将军解惑。”
“迁都。”刘道规将一杯烈酒洒在刘裕神位之前。
建康是个好地方,虎踞龙盘,有大江为天然壁垒,但也受到了大江的局限。
最关键的是,从上到下,从朝廷到地方,士族高门的触角渗透到方方面面,在建康称帝,便以建康为都,就要与士族高门妥协。
近墨者黑近朱者赤,不妥协,也会被他们逐渐渗透。
这是士族高门最厉害之处,桓温当年也是一代英雄,若不卷入与士族高门的尔虞我诈之中,早就克服神州了……
只有迁都,才能斩断士族高门的根基。
虽然也会重新再崛起一批,但总比盘根错节的江左要强。
“不知大将军欲迁都何处?”封恺似乎早有预料,脸上并没有多少惊讶。
刘道规缓缓念道:“汉魏末时,人民流移,其死亦半,刘氏五世,子孙系统先基,至甲午之年,还住中国,长安开霸,秦川大乐,六夷宾服。”
“金刀谶?”毛德祖、朱龄石无不愕然。
封恺急道:“关中连年大旱,土地荒芜,胡人遍地,怎可建都?东都洛阳亦有山河之固,背倚中原而北望并冀,实乃绝佳之地。”
刘道规举起酒樽,遥祭茂陵,“连年大旱,乃是天灾而已,只需兴修水利,自可恢复千里沃野,胡人遍地,正需天子守国门,关中为首,关东为腹心,江左荆襄蜀中为四肢也,无关中,便无天下!”
金刀谶并非只是简单的谶言,而是有深刻的观察。
“大将军所言甚是,只有定都关中,方镇住周围的胡人,否则我等前脚走,后脚就会大乱,西面还有胡夏、南北凉、西秦,无不虎视眈眈。”
毛德祖第一个赞成。
刘道规点头,“若关中崛起一个胡人王朝,对华夏将是灭顶之灾。苻氏当年只是氐族中的一支,苻洪、苻健、苻雄费尽千辛万苦也要杀回关中,不到二十年,氐秦崛起,横扫关东。由此便能看出关中的潜力,关中乃汉家祖宗陵寝之地,我当守之!”
苻坚之前,还有秦和汉,都是以关中一隅而横扫天下。
定都关中,凉州并州便在掌控之中,五胡乱华,最先是凉并二州开始的。
关东有变,步骑舟师顺流而下,克日而定。
以长安为都,好处实在太多了。
“还是大将军深谋远虑。”封恺也不再固执己见。
这时朱龄石道:“我等追随大将军迁居长安自无不可,然则北府西府宗族故土都在江淮,故土难离,只怕……”
“北府本就是北方各州南下的侨民,既然能迁居江左,为何不能迁居关中?凡迁入关中者,军功爵升一级,每户军田在原有基础上再加一百亩,官职升迁,优先录用,民户入关中者,升为良户,奴户入关,升为民户!”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
迁都关中,恰恰最符合士卒的利益,不怕没仗打。
当年汉高祖刘邦起于沛县,士卒们跟着他先是去了汉中,最后落户于关中。
这年头人口迁徙实在太正常了,以蜀中为例,秦灭巴蜀二国,向蜀中移民达四万人以上。
三国蜀汉,刘备入蜀,荆楚移民入蜀达十万余众。
晋灭蜀,又从蜀中迁走了几十万人口,填入雍并诸州。
只要利益给足,不怕没人来。
迁徙这种事,有一个强势君主就行了。
“此事就这么定了,此乃国策,诸位当齐心协力,明年开春之后,分批迁徙人口填充关中。”以刘道规如今的声望和威信,办成这种事并不算难。
只要有利于华夏,便可大刀阔斧的去做。
“领命!”众人不再有异议。
回到长安。
从上到下开始忙碌起来。
姚兴在最后关头投降了,秦国官吏体系还在,还能正常运转。
刘道规重新启用一批德才兼备之人,罢免一批庸碌之人。
秦国官吏内斗没江东那么剧烈,士人们面临巨大的生存危机,庸碌之人很难站住脚,更没有那么多的高门,所以整体素质还行。
尤以王尚为最。
担任凉州刺史期间,绥抚遗黎,导以信义,河西诸族皆怀其惠化,翕然归之,各部鲜卑遣使贡款于秦。
后秃发傉檀献给姚兴三千匹马、三万头羊,姚兴一时头脑发热,认为秃发傉檀是忠臣,便以其代替王尚为凉州刺史,自此凉州不再为姚秦所有。
王尚之下还有宗敞、张穆、边宪、胡威等一众士人。
正是这些人才让姚秦坚持到了现在。
刘道规将王尚、宗敞、张穆、边宪等人全部吸纳进大将军幕府,升王尚为京兆尹,宗敞、张穆、边宪各为司马和长史,负责安抚关中诸胡。
这些人也的确有些本事,一上任,便内外悉宁,逃难的溃军和流民纷纷返回故土。
将他们组织起来,提前垦荒。
甚至一些鲜卑匈奴人也慕名投奔而来。
论治理能力,还是要靠这些士人。
“臣有治秦三策,请主公定夺。”王尚感激刘道规的知遇之恩,直接以“臣”自称。
刘道规道:“王尹快快说来。”
“其羌氐迁居关中数百年,归化已久,心怀中国者不在少数,既要防备,亦可用之,若全部定为奴户,乃是将其拒之门外,当择其忠勇者为良户,勤恳者为民户,奸狡者为奴为贱。”
汉军之中也有不少羌人。
这么多年过去了,羌人跟晋人没多大区别,关中大乱时,羌晋抱团取暖,催生出了姚秦。
“可!”刘道规点头同意。
“其二便是关中佛门大兴,大肆兼并良田,荫蔽户口,当抑制佛门,令其上报户口和田亩,纳钱粮于官府。”
不仅姚兴是佛门信徒,孝武帝和司马道子、王恭、王谧都是佛门信众,可见佛门势力之大,早就成了隐形的高门,下面有僮仆为其耕种,上面有达官贵人贡献金银财帛“礼佛”。
有钱有人,有势力,这么发展下去,必定动摇官府的根基。
“我派三千精骑供你调遣,循序而进,不可令关中生乱,但如果出了事,有我在,放手去做。”刘道规自然知晓其中难处。
王尚满脸感激之色,“主公放心,臣知道如何做。”
他当过凉州刺史,而凉州是佛门最兴盛的地方,对佛门壮大之后隐患知之甚深。
这年头不只是天师道会作乱,僧人同样会造反。
太元十五年(390年),北平郡人吴柱聚众千人,拥立僧人法长为天子,攻破了北平郡,进攻广都,突进白狼城。
“还有一策是什么?”
王尚拱手道:“主公在中原,常有惠民之策,轻徭薄赋,人心遂定,何以入关中之后,寂然无声?”
“你说的不错,是我疏忽了,传令,关中百姓免赋三年。”此前一直忙于军务和迁都,忘了此事。
争天下,不能只靠刀剑,还有人心。
姚兴在位期间,大兴佛门,连年征战,急于弥补柴壁惨败的威信,弄得关中民怨沸腾。
既然决定吸纳羌人,就应该笼络人心。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