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记住【顶点小说】 dingdian911.com,更新快,无弹窗!
在更衣室休息一会,杨平打算回家吃饭,陪儿子玩玩,小家伙现在每天见到他时都会叽哩哇啦高兴得不得了。
刚刚从手术室出来,研究所的住院总李医生打来电话,说是急救中心那边转来一个身首分离的患者,点名需要研究所杨教授紧急技术支援。
身首分离?杨平惊诧。
头部和身体分开?还能活着来到医院?怎么可能呢,难道要做头部再植?
这么多年的工作实践中,见过手再植,足再植,耳朵再植,舌头再植,生殖器再植,就是没碰到过头部再植的。
脑组织缺血缺氧4-6分钟就会发生不可逆性损伤,头部要是真地脱离身体,怎么可能还有机会活着来到医院。
“你确认是身首分离?患者还活着?生命体征怎么样?”杨平没时间太多,直接问最关键的信息,简单粗暴往往最有效。
在最紧急的情况下,是什么才是最关键的,而那些为什么变成这样变得相对次要很多。
李医生现在就在急诊科跟着,患者刚刚完成急诊CT全身扫描,全身CT扫描虽然电离辐射大了点,但是这是最快获取满意信息的检查。
将患者往机器上一过,全身是什么情况一目了然。
住院总李医生说:“没错,患者还活着,生命体征十分不稳定,血压很低,随时有生命危险,马上要运往急诊手术室,谭主任也在现场。
杨平明白了,这小子说的是“不完全离断“吧。
现在研究所几员大将全在手术台上,只有杨平可以去会诊,而且对方点名杨平。
杨平不敢耽搁,接到电话的那一刻,已经快步往急诊科赶,住院总李医生立即迎上来,带着杨平来到急诊手术室。
大家正在忙碌着抢救,来来往往,没一个走路不带风的。
此时患者已经完成CT扫描,过床到手术台上,头部已经完成剃头。
谭博云带的医生已经分成两组,一组在刷手,一组在进行冲洗。
因为颈后有开放性的创口,皮肤稀烂,一看就是颈后受到什么高速强力打击。
在这种打击下,受力部位直接发生严重骨折脱位,导致颈椎的骨性、韧带和关节囊连接在这里统统断裂。
不过因为颈椎周围还有少量的肌肉和皮肤连着,所以患者的头部和身体没有完全离断。
想必两侧的供血血管也一定至少有一侧保持一定连续,否则没有血液供应脑组织,患者早就死在受伤现场。
杨平来到阅片电子屏幕前,CT图片已经平铺在屏幕上。
赵医生用身分离这个词语没有错。
患者从第六第七颈椎的交界处完全断开,断开的距离达到两个椎体的宽度,两侧的椎动脉,一侧已经完全撕裂,周围可见大量积血,另一侧被一根人工血管连接着,CT有人工血管的影子。
“刚来的时候,一侧尚连续的椎动脉大部分闭塞,我给他置入人工血管连接并扩张,这样可以保持脑组织的血供。”谭主任对着CT图片说。
一个优秀的团队对急救手术是多么重要,谭主任这个高超的操作为后续手术赢得了时间,要是没有这根接通人工血管,恐怕神仙来了也救不了。
韩主任力荐谭主任来三博医院,并且将创伤急救中心和骨科交给他是对的,其它几个主任还真很跟他有差距,田园业务水平很不错,但是多了几分圆滑,少了几分这种大刀阔斧横刀立马的豪气。
这一根桥接血管代表了一种极其先进的急救思维,能够从纷繁错乱的各种因素中快速找到主要因素,并且能够将它付诸实现。
也正是这一点点通道维持着患者仅有的生命迹象,避免脑缺血引起脑死亡。
肌肉也大部分撕裂,皮肤还有部分还连着,这已经跟身首分离没有区别。
“颈后被高速运动的机器摆臂击中,四肢已经瘫痪,依靠呼吸机辅助呼吸,大脑只有微弱的血供,出血很猛,现在已经输了很多血,从下面一个医院转上来的。”谭主任一边指挥医生消毒铺单,一边继续向杨平汇报。
这种情况非常罕见,属于急诊中的急诊,手术难度非常高。
手术必须快,尽快恢复大脑的血供,大脑是很不能耐受缺血的器官,只有手术足够快,才可能救回患者的命。
要论快,三博医院会有谁比杨平快,他是第一快刀,这时候哪怕快几秒都会多几分胜算。
好强的谭博云在这个时候没有拿患者的生命开玩笑,他没有自己强行上台,而是第一时间向杨平求助,因为杨平的速度比他快。
几句话之间,已经完成消毒铺单。
“刷手!”
杨平没有多少犹豫,立即和谭博云一起刷手上台,这次刷手也是匆匆完成,比起平时快了很多,紧急时刻有紧急时刻行事的方式,在保证基本质量的同时一切从简。
“后面是重物击中的部位,皮肤全部挫烂,而且有污染,不适合做切口,只能选择前侧入路,所以采用这种仰卧位。”谭博云解释为什么不是俯卧位,而不是准备后路手术。
前路后路对杨平来说都不是问题,全身上下任何地方都可以是手术入路,对于解剖极其熟练的杨平完全可以做到。
所谓的经典外科入路在他脑海里已经仅仅是一个概念,他可以依据手术需要临时设计出任何最有利的手术入路。
这个平面的脊髓已经横断,下肢功能肯定是没办法恢复,上肢功能恢复一部分还是有一点希望。
不过现在的目标是救命,至于功能以后再说吧,救命第一,这是急救的根本原则。
一切与救命相违背的行为都应该暂时靠边。
杨平穿上手术衣,戴上手套,从器械护士手里接过手术刀,快速地显露断裂部位。
手术的过程大致这样:在显露受伤部位后,需要仔细探查,弄清楚究竟损伤什么结构,损伤成程度如何,同时相应的处理措施也要拿出来,急救唯快不破。
然后将断裂的颈椎结合,用钢板螺钉固定牢固,再修复血管神经,肌肉肌腱、韧带关节囊,整个手术的程序其实跟再植差不多。
这台手术可以看成是一台自体头部再植。
自体头部再植,杨平想起现在曼因斯坦教授现在痴迷的换头术,所谓的换头术不就是异体头部再植吗?不管异体再植还是自体再植,在外科手术原理上是相通的,区别在于一个是自己的头和自己的身体,一个自己的头和别人
的身体,一个不存在排异反应,一个存在排异反应。
杨平的脑子里一边想,手上的动作一点也没有慢下来,很多基本的东西已经形成本能反应,似乎脑子不用想,手就会去做,而且不会出错。
就像钢琴家弹奏自己最熟悉的曲子,脑子不用想,也不用去回忆曲谱,双手十指摸上琴键,一个一个音符就跳出来。
他自己也不知道怎么手摸上键盘就能弹出来。
杨平就是这样,所有的手术其实都是一些基本模块组成的,不管是什么陌生的手术,那些模块在他的大脑里自动组合,形成一个完整的成熟手术,路径和步奏清清楚楚。
今天的器械护士平时和杨平几乎没有搭台的经验,助手谭主任跟杨平做得手术也不多。
一上手,他们就跟不上节奏,完全跟不上。
麻醉医生检查各种导管,巡回护士在换血袋。
急诊手术室就是这样,乱糟糟的,医生护士在里面穿梭,但是乱中有序。
颈前的皮肤切开,筋膜打开,肌肉在电刀下发出难闻的烤焦味,暗红的淤血喷涌而出,吸管发出滋滋的声音。
在这种救命手术时,杨平的手术速度才会全开。
每一种手术器械就像粘着在杨平手里,跟玩魔术一般,器械的切换快而不失误,看到得谭主任眼花缭乱。
“这里放一个大弯盘,我要的器械全部摆在这里,不要乱动我的。”
明显他们跟不上节奏,杨平只能自己动手。
他报出需要使用的器械,需要撤下的器械,器械护士的作用就是准备器械,不需要递送器械,因为杨平要什么器械自己伸手去拿拿,用完轻轻放在弯盘里。
不仅护士跟不上节奏,谭主任根本跟不上节奏,他第一次见到有人可以把手术做这么快,当他以为需要给皮肤拉开的时候,杨平已经扒开了肌肉,当他反应过来需要帮忙牵拉肌肉的时候。对方让他临时固定椎骨。
杨平已经索要生理盐水,助手和器械护士都跟不上,但是杨平又不能等他们,不是杨平不能等他们,而是死神不会等他们。
杨平只好跳过这个步骤继续下面的步骤,等他们递送来生理盐水,再补上冲洗,清理淤血。
步骤在这时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以最快的速度实现目标。
杨平不骂人,不大吼,但是声音很大,也很清晰,压迫感十足,一向给别人压迫感的谭博云压力十足,动作总是落在后面。
杨平不会催促他们,因为他知道,催促起不到任何作用,有时候还会起反作用。
在抢救于水莲的时候,谭博云没有看到杨平的速度,一直很遗憾,据说那是教授速度全开的一台手术。
那天不管是宋子墨,徐志良都高度消耗体力,最后差点虚脱。
当时谭主任只是从传说中得知那台手术大概,今天这种神级速度终于出现在他的面前。
“钢板,电钻,螺丝刀,“然后杨平报出了所有的螺丝钉的尺寸。
巡视护士是聪明的,他调来了几个护士,马上给他们分工合作,有的上台协助,有在台下记杨平的命令,甚至有的人手里拿着本子在速记。
报完螺钉,杨平将后面需要的器械也报出来。
巡回护士立刻再开一个器械台,好在急诊手术室挺宽敞。
杨平一边吩咐护士,但是手上的动作并没有停,也没有放慢,发号施令一点也不影响他的操作。
“拉好钩,不要乱动,你负责显露好就行,眼睛不要乱看,器械是他们的事情。”
杨平训斥谭主任。
其实谭主任也是着急,手里握着拉钩的同时,想给护士一点提醒和催促,相对来说他对手术步奏比护士更熟悉。
没想到眼睛移开,杨教授已经进入下一个步骤,拉钩也需要跟着移位。
天大地大他谭主任最大,谭主任就是这样的性格,但是现在在杨教授面前,他所有的暴躁,所有的自傲,全部都收起来,他就像一个脾气极好的学生,甚至看的出来,他有点战战兢兢。
连旁边的护士都感叹,今天的谭主任脾气怎么这么好,说话的声音也变得温柔了很多,连眼神都清澈了很多,平时那火爆子脾气。
“欧,好好好,我想将这边拉开一点。”
“不用你管,到那里我自然会移动你拉钩。
“NERNERVER.”
“眼睛不要乱看,盯着术野,盯着自己的拉钩。”
“哦哦,我知道了。”
“手上的拉钩灵活一点,这么僵硬做什么。”
“VERNER.“
“拉好,你抖什么抖?”
“哦哦,好,我不抖,“
旁边的医生看在心里有点忍不住想笑,但是这种争分夺秒的面场面又笑不出来。
脑子要快,手也要快,注意力要高度集中,真是耗耗脑力体力,谭主任后背全是汗。
没见过做颈椎手术这么快这么猛的,光看着谭主任额头上就会出汗。
刷刷刷,钢板螺钉打完了前路钢板固定已经完成。
现在要修复血管,椎动脉还是比较粗的,为了节约时间,也不需要什么显微镜了,直接肉眼裸视下缝合血管。
大家松一口气,修复血管是精细轻柔操作,想快也快不起来,现在大家可以喘口气了吧。
可是大家非常失望,杨平结果血管缝合针线,动作根本没有慢下来,几乎跟缝差不多,完全不到在缝合血管。
“打起精神,剪线,小心点,别见到血管,别剪得太短。”
因为长时间高速跟跑,谭主任的手有点发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