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记住【顶点小说】 dingdian911.com,更新快,无弹窗!
虽然拒绝了禅让,但登基之事已在紧锣密鼓的准备之中。
武陵太守司马休之带头上表劝进,接着是刘广之、王元德、檀凭之、孟龙符、胡藩、丁旿、朱林、毛修之等镇守各地的大将。
连交州杜慧度和广州刺史孙处都一同联名上表劝进。
等到秋收,整个天下都在议论此事,已经完成了心理铺垫。
到年底,一切水到渠成,司马德宗下退位诏书:“夫天造草昧,树之司牧,所以陶钧三极,统天施化……晋道陵迟,仍世多故,爰暨元兴,祸难既积,至三光贸位,冠履易所,安皇播越,宗祀堕泯,则我宣元之祚,永坠于地。朕虽庸暗,昧于大道,永鉴废兴,为日已久。念四代之高义,稽天人之至望,予其逊位别宫,归禅于汉,一依唐虞之故事,重续华夏之正统,涤净百载之胡尘……”
这不是普通的退位诏书,由司马德文执笔,对八王之乱、五胡乱华做了一定的检讨。
自从贾南风乱政开始,司马家自相残杀,已经元气大伤,后五胡乱华,更是被胡人大肆屠戮,司马睿衣冠南渡后,又被权臣把持。
每一代皇帝的生育能力并不强,多沉迷酒色,服食五石散,早早离世。
司马睿的六个儿子,活过五十岁的只有司马晞和司马昱,司马晞还被桓温诬告谋反,流放新安郡。
简文帝司马昱的七个儿子,四人早夭,剩下的三个,除长子司马道生外皆死于非命。
孝武帝司马曜生了两个儿子,其中一个还是天生智障,生活都不能自理。
桓玄篡晋时,又灭了司马道子、司马元显、司马恢之、司马允之等人满门,连司马元显六岁的儿子司马彦璋都没放过。
刘裕掌权,族灭了武陵王司马遵等宗室。
还有被灭门的司马尚之,被刘义兴流放的司马楚之等九支宗室,这九支宗室一千五百多人南下,感染疫瘴半途而死者十之六七。
剩下的十之三四能不能活下来还是两说。
倒不是刘道规针对他们,而是这些宗室常年服食五石散,沉迷酒色,身体早就被掏空了,南中遍地蛇虫野兽,连当地的蛮獠都搜不了,往蜀中跑。
这时代很多人宁愿被杀头,也不愿被流放,原因便在于此。
如今司马家只剩下司马德文和司马休之两支。
这两人恰恰又是最听话的,刘道规也就懒得对他们下手。
有司马德宗的这道诏令,司马家基本被钉在历史耻辱柱上,不可能再得到天下人的支持。
刘道规遵照前朝旧例,贬司马德宗为云阳县公,司马德文为泾阳县公,未得诏令,不得出城,允许其祭拜先祖。
殷仲文谏道:“这等待遇远远不及汉魏,只怕惹人诟病。”
“我没灭司马氏全族,已经够仁义了,难道还要将他们供养起来?从今日起,废除两晋所有爵位,非军功不得封爵,非上阵杀敌者不得称将军。”
刘道规将门彻底堵死。
两晋一堆的杂号将军、中郎将,士族挤占了将士上升通道,导致晋军战力低下,只能借助于南下的流民帅和士族豪强的私人部曲。
北府军本质上是淮泗一带的流民军和豪强部曲组成的。
晋室能撑八十多年,全靠北方胡人的威胁,让各种势力勉强捏合在一起。
如今汉国杀回关中,占据大半个天下,自然不能延续晋室的传统,兵权一定要掌握在手中。
登基大典繁琐而忙碌。
刘道规身着十二章衮冕,玄衣纁裳垂,在三十六名金甲虎贲和七十二名剑班的簇拥下,一步一步走向太极殿。
丹墀之下龙旂十二面,鲜艳如火,旂中神龙张牙舞爪,背负圆日,充满了原始的力量感和神圣感。
龙旂之后,各种旌旗如云如盖,随风飞扬。
刘道规走上丹墀,接过司马德文手中的玉玺高高举起。
“陛下万岁!”
在场将士、官吏发出阵阵欢呼。
待声音落下,刘道规环视丹墀之下的人群,将士们满眼狂热宛如烈日,心中一动,高声喊道:“国号大汉,年号元武!”
大者,兴神鼎一,一者一统,天地万物所系终也。
则天法尧曰大,混一天地、包容万物曰大。
前汉后汉都是“汉”,刘道规则在汉之前加上一个“大”字,既承汉统,又区别于两汉,更表明刘道规继往开来的决心。
效仿汉朝,是为了超越汉朝。
士不可不弘毅,国亦不可苟且偏安,任重而道远。
身为君主,就当有超越前代的魄力和决心。
“大汉万岁,吾皇万岁!”
喊声越发洪亮起来,似乎连皇城内的宫阙都跟着震动起来。
“皇帝臣道规,敢用玄牡,昭告于皇皇后帝:晋氏以圯剥荐臻,历运有极,钦若天应,以命于道规。夫肇有烝民,乃树司牧,选贤与能,未常厥姓。放勋、重华之世,咸无意於受终,当涂、典午之君,虽有心於揖让,皆以英才处万乗,高勋御四海,故能大庇黔首,光宅区县……敬简元辰,升坛受禅,告类上帝,用答民心,永保于我有陈。惟明灵是飨!”
刘道规抑扬顿挫的念完《即位诏》,算是正式登基称帝了。
以正妻曹思霏为皇后,世子刘义兴为太子,刘义武为兰陵郡王,其他几个儿子未有功勋,也未成年,暂时不封。
追谥祖父刘靖为孝熙帝、父刘翘孝仁帝,母亲萧文寿为孝仁太后,兄长刘裕为宋武王,建大汉太庙,与宋国太庙,宋国被废,爵位还在,刘义隆为宋国公。
另一个兄长刘道怜这些年实在没有什么拿的出手的东西,担任堂邑太守期间,畜聚财货,宠幸小人,连府库都被他搬空了。
看在兄弟一场的面子上,刘道规封其为长沙郡公。
两汉有推恩令,到了司马家,推恩令只针对臣子,司马家的爵位一直延续,养活了一大批的废材,国家危亡之时,没一个能顶上去的,反而弄出一个八王之乱。
不过宗室不封也不行,宗室太弱,皇权也会受到影响。
刘道规效仿汉朝,对宗室也施行推恩令,爵位逐代递减。
既能翼护皇权,亦能避免宗室坐大,威胁嫡系。
刘穆之为尚书令,加侍中,封开国南昌县公。
高珣尚书左仆射,开国乐安县公,刘怀慎尚书右仆射,开国东光县公。
封恺、殷仲文、徐羡之、萧源之、垣尊、张纲、袁鹤各为吏部、祠部、左民、都官、起部、五兵、度支尚书,皆封开国县子。
武将方面,骠骑将军是刘道规旧职,车骑将军是刘裕旧职,不宜封赏诸将。
但毛德祖、王镇恶的功劳太大。
还有沈田子沈林子兄弟,千余兵马击溃了姚兴的数万秦军,为北伐关中奠定胜局。
还有十几年如一日镇守兖徐的刘广之,孤守荒域的朱林,浴血奋战的王仲德、段宏、傅弘之等人,无不是军功赫赫,忠心耿耿。
麾下名将太多,传统将军爵位不够封赏。
刘道规与刘穆之商议许久,依据汉魏官职,决定增设左右大将军。
以毛德祖、王镇恶为左右抚军大将军,沈田子、刘广之为左右镇军大将军,朱林、傅弘之为左右卫将军,王仲德、刘钟为左右领军将军,朱龄石、段宏为左右骁骑将军,檀凭之、王元德为左右辅国将军。
镇抚大将军都是二品,汉魏时便已经存在,配之以开国郡公,出则持节督镇一方,入则参议国家机要。
毛德祖、王镇恶、沈田子都是灭国之功,刘广之定海神针,这些封赏都是他们理所应当的,这四人和
其他左右将军皆为从二品,为国家上将,虽然低了一级,但也是开国郡公的待遇。
这十二人便是大汉的开国十二公。
其他沈林子、朱超石、萧承之、孟龙符、丁旿、沈庆之、檀道济、赵伦之、胡藩、毛修之、孟干之、刘怀敬、刘怀默则各为杂号将军,封开国县公。
沈林子战功也不差,但因其兄沈田子已经是排名第三的左镇军大将军,便只能委屈他为开国县公。
这些封赏全凭战绩功勋说话,没有任何偏袒,连身为刘道规从兄弟的刘怀敬和刘怀默也只是杂号将军而已。
还有元从之臣的刘怀慎,有战功也有政绩,但因为当年败在长孙肥手上,丢了滑台,有了污点,连将军名号都没有。
反正想要封大将军也简单,要么灭国之功,要么如刘广之一般元从之臣,独当一面十几年,任劳任怨。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