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记住【顶点小说】 dingdian911.com,更新快,无弹窗!
狄青的态度已经告诉这些人,想要领功劳,就得脚踏实地,不能见个披黄袍的人就随便拿去糊弄皇帝,冒领功绩,这不仅不地道,而且也不符合一个军人的作风。
经过这一战,侬智高嚣张的气焰被狄青打了下去,受失败的影响,一些不利于侬智高的流言蜚语开始在岭南盛行,甚至还有因此滋生出了一些相关的童谣。
当时侬智高在战败之后,岭南便流传出“农家种,籴(di)家收”的歌谣,意识就是暗指狄青是侬智高的克星。
归仁铺之战中,除了狄青的全面指挥以外,还要仰仗麾下大将张玉,贾逵和孙节等人的奋力拼杀。
当时担任右班殿直的张玉负责先锋进攻任务,如京副使贾逵担任左路先锋,西京左藏库副使孙节是右路先锋。在出战之前,狄青给他们下了一个死命令,要他们务必听号令行事。
孙节没有听从命令,擅自行动与侬智高的人马交手,结果在山下大败不说,自己也把命搭了进去,贾逵倒是一直在狄青的命令下达,无奈他又挂念忠敢和澄海军的士兵的安危,因为毕竟这些人都是他手下带出来的兵,多少也是有些感情的。
可是没有狄青的命令,贾逵也不敢私自出兵,只能是原地待命,偏巧侬智高的人马又来挑衅滋事,更是让贾逵有点难以忍受。
贾逵心中暗想,如果硬是要等狄青下令的话,那怕是到时候战机就都丧失殆尽了,倒不如趁现在命令还没有下达,赶紧出兵,占领高地,抢占主动权才是上策。
于是,贾逵便私自破例,在狄青没有下令之前,率军先上了山,占了高地,静待侬智高人马的到来。
等到他占领了高地之后,侬智高的人马也正好赶到了,贾逵便组织人马,一涌而下,见人就砍,瞬间将侬智高的人马劈成两段。
侬智高的人马见如此变故,心中大惊,又正巧赶着先锋张玉的人马和狄青的番骑兵也赶到了,正好把侬智高的人马打了个落花流水。
战斗结束之后,贾逵深感违抗军令,擅自行动,肯定难逃一死,于是便主动来到狄青的帐内请罪。
但狄青却拍着他的背笑道。
“此番战斗,若不是你随机应变,怕是也难以获胜,你虽然违背了军令,但是好歹最终还是胜了,我又岂会追究你违抗军令的过失呢?”
贾逵被狄青这种大仁大义的行为所感动,更是觉得羞愧难当,而狄青却不断安慰她,要他不要往心里去。
归仁铺战役的胜利,让颓靡的官军如沐春风,重新焕发了生机,也让朝廷重新看到了获胜的希望,宋仁宗为了褒奖这些打了胜仗的将士,特别派宦官前去广南劳军。
当然,这一战中,要论功劳来说,当属狄青的功劳最大,于是,宋仁宗便加封狄青为护国节度使。
对于狄青的能力,宋仁宗是看在眼里的,他很想提拔狄青当枢密使和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但宰相庞籍却觉得宋仁宗这个提拔想法很是不妥。
本身狄青就已经是枢密副使了,这已经是破天荒开了先例了,要是再加封枢密使和宰相的职务,只怕到时候狄青回朝之后,会对皇帝陛下形成威胁。
这是庞籍本人的想法,虽然没有点名,但也通过旁敲侧击的方式点醒了宋仁宗,要宋仁宗不能因为欣赏狄青而遗忘了武德皇帝定下的旧制。宋仁宗听了之后只好作罢。
排除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定下的这条规矩之外,庞籍不让宋仁宗提拔狄青当枢密使,也有很大一部分政治目的。
首先,狄青虽然曾经在他的手下干过差,自己对他也有知遇之恩,但如今狄青要和自己平起平坐,甚至于还要高自己一层,庞籍肯定是不能够接受的。
虽说长江后浪推前浪,但如今这个后浪已经快要超过自己这个前浪,庞籍自然也会有危机感。
再者,北宋的文官势力本就和武将势力互不关联,如果要是狄青这个武将把文官把持的枢密院大权都揽了过去,怕是到时候文官集团在朝廷中会被武将集团压低一头,这样的局面,是庞籍不想看到的,即便狄青没有这样的想法,庞籍也绝不允许狄青顺利当上枢密使。
可即便如此,如今的狄青依旧身兼枢密副使和护国节度使,宣徽南院使等重要职务,朝中的文官集团依旧对他十分忌惮。
既然朝中如此阻挠,狄青也不便多说什么,只能最后默认了这个结果。
而孙沔和余靖这两位二把手就比较幸运多了,首先他俩是文官,再者他俩只是二把手,不像狄青这样容易招人妒忌,因此,在此次获封的过程中,孙沔被任命为桂州知州,余靖被提拔为给事中,两个人谁也没有被弹劾,在朝廷中的口碑也没有下滑,算是明哲保身了。
余靖依旧被留在邕州,处置侬智高党羽的搜捕和审讯工作,在处理完之后,方能返回桂州。
另外,朝廷还下令让广南西路都监萧注,邕贵七州都巡检王成以及东头供奉官于震一道,继续追捕侬智高。
宋仁宗还为此加大了筹码,要求凡是能够抓到侬智高的人,除了得到刺史职位以外,同行的人也有赏赐,至于时任广南东西,湖南,江西四路安抚副使的石全彬加封为绵州防御使。
受狄青功劳的影响,他的儿子狄咨得到了西染院副使和閤门通事舍人的职务,狄詠则被加封为閤门祇候。
朝廷为了表彰狄青的功劳,还在敦教坊给他安置了一所宅院,而且还是在黄金地段。
侬智高都跑了,狄青自然也就没有再继续待下去的必要了。毕竟,这么厉害的一个人物留在那里,皇帝肯定是不放心的。
于是朝廷便让右谏议大夫田瑜担任广南东路体量安抚使,工部郎中周沆则为广南西路体量安抚使,全权接替孙沔,余靖以及狄青的大权。
看到这里,似乎让我想到了一个词。
卸磨杀驴!
当然,这种卸磨杀驴的手段,北宋之前也不是没有干过,只不过这一次朝廷干的有点太过于着急。
岭南战事在狄青去后,还没有经过数月,便已经有了结果,这不得不说是狄青个人的能力所致,但功成名就的同时,也难免会招来一些非议,这也是能够理解的。
可如今侬智高还尚未找到,就已经要把狄青叫回去,这也能够看出北宋皇帝对于武将极度的不信任,哪怕他是在历史上口碑极佳的宋仁宗。
狄青此刻也明白朝廷的用意,所谓“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破,谋臣亡”的教训,他也不是不明白,况且自己只是一个武将,人生的辉煌和高光时刻就是在战场上出彩,如今心愿已了,回去也是板上钉钉的事情,再者朝廷已经把尽可能丰厚的条件全都给了自己,自己又有什么不满足的?想要继续混下去,那就不能学英布和韩信,毕竟这两位的教训实在是过于惨烈,不由得让人警醒。
狄青最终选择了接受朝廷的安排,交接了手中的大权,准备不日启程回京。
之前在归仁铺之战中战死的西京左藏库副使孙节被朝廷追赠为忠武军留后,算是泉下有知,可以瞑目了。
而对于邕州知州宋克隆杀良冒功的渎职行为,朝廷也并没有因为他死了,就放弃追究责任。
宋克隆死后,被朝廷直接除名,而且他本人的尸体还被拉出来重重杖责了一番,并且还得到了一个刺配沙门岛的“高级待遇”。
皇佑五年(公元1053年癸巳)四月初三,狄青回到了朝廷,宋仁宗再一次在垂拱殿为他摆下了庆功的酒宴,相比于之前临行前不同,这一次的君臣相遇,内心之中或多或少都多了一些猜忌和怀疑,或者可以直接点说,虽然表面上宋仁宗还对狄青比较客气,但实际在内心里面,狄青已经快要到了被宋仁宗边缘化的地步。
自古以来,凡是立有功劳的武将,哪一个不被猜忌,哪一个又能再获重用,即便是再获重用,恐怕也也是鲜花着锦,烈火烹油,这层关系断然不能够长久。
一看到这里,我不由想起了《红楼梦》第十三回中秦可卿托梦王熙凤时说的话,所谓月满则亏,水满则溢,登高必跌重,一切荣辱皆是周而复始,历史的剧目永远不会谢幕,只会一次次不断上演。
只不过,在历史的这个大舞台上,永远都是新的面孔在演绎旧的故事。
狄青回朝之后,连带着像广南西路转运使孙抗,转运判官宋咸,提点刑狱朱寿隆,高惟和;广南东路转运使元绛,提点刑狱鲍轲,湖南转运判官李章,提点刑狱李肃之,柳涉等人,全都因为在平叛邕州的过程中,或多或少都有功劳,全都被升了官。
事情还未结束,就开始论功行赏,也倒也符合北宋朝廷的旧例,只不过这一次平叛侬智高起义和之前平定王小波,李顺,卢成均,王均等起义相比,未免显得有点操之过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