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小节二: 看不见的根系

一秒记住【顶点小说】 dingdian911.com,更新快,无弹窗!
     小节二:看不见的根系(第1/2页)
    正午的阳光穿过生命树的晶体叶片,在试验田上投下斑驳的光斑,像撒了一把碎银。田垄上的作物已经长到膝盖高:玉米苗的茎秆带着淡紫色的节痕,叶片边缘有细小的绒毛,风一吹就轻轻颤动;大豆的藤蔓缠着玉米杆往上爬,淡紫色的小花藏在叶片间,不仔细看根本发现不了;南瓜的叶子像撑开的小伞,铺满了玉米和大豆之间的空地,遮住了土表的裂纹,只露出几根细细的卷须,在空气中试探着寻找支撑。
    拓站在田垄中央,脚下的土是松的,一踩就陷下去半指,抬起脚时能看到鞋底沾着几根淡蓝色的细丝——那是土里的菌丝,被踩断后暴露在空气中,还在微微发光,像细小的荧光棒。他手里拿着一个巴掌大的玻璃皿,里面装着一点深褐色的土,土面上能看到细密的菌丝网络,淡蓝色的光在里面缓慢流动,像一条微型星河。
    学徒们围在他身边,比上一课更专注。阿野的袖子卷得更高了,手里的小本子翻到了新的一页,笔捏在手里,随时准备记录;溪的淡绿色投影离地面更近了,几乎贴着土表,传感器开到了最大灵敏度,数据流在她身侧绕成了一个小圈,像在捕捉某种细微的信号;远的灰色投影则悬浮在玉米苗上方,手里“握”着一个微型检测仪,正在测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守望者-09依旧悬在最后,表面的绿灯闪得比平时快,像是在期待新的数据。
    “上一课,你们学会了‘听’土的话。”拓举起手里的玻璃皿,阳光透过玻璃,让里面的菌丝光芒更亮,“今天,我们要‘看’土的根——不是玉米的根,不是大豆的根,是土里看不见的、把它们连在一起的‘网’。”
    他朝守望者-09抬了抬下巴:“把成像仪打开吧,让大家看看下面的世界。”
    守望者-09的顶端伸出一根银色的探头,比筷子还细,对准了玉米和大豆之间的土表。一道淡绿色的光束从探头里照出来,落在土上,没有刺眼的光芒,反而像一层薄纱,把土表“掀”了起来——地下20厘米的景象,通过全息投影清晰地呈现在所有人面前。
    学徒们发出一阵低低的惊呼。
    投影里,玉米的根须是乳白色的,像老爷爷的胡须,从茎秆底部往下延伸,分杈越来越细,最细的根须比头发丝还细,轻轻贴在土粒上;大豆的根须更粗一点,褐色的,上面挂着一个个浅褐色的小疙瘩——那是根瘤,比黄豆小一点,像串在根上的珠子;而最让人惊讶的,是缠绕在根须上的菌丝——淡蓝色的,像蜘蛛网一样,把玉米和大豆的根须紧紧连在一起,有的菌丝还钻进了根瘤里,有的则延伸到更远的土里,像一条条细细的光带,在根须之间传递着什么。
    “这是‘共生菌丝网’,是艾拉的火种里带过来的共生体微生物。”拓的手指轻轻点在投影上,指尖穿过光带,却没影响影像的清晰度,“它们不是普通的真菌,是被改造过的,能当‘管道’,也能当‘信号线’。”
    他指向大豆的根瘤:“你们看这些根瘤,里面住着根瘤菌,能把空气里的氮气变成大豆能吃的氮肥。但大豆用不了这么多,怎么办?”他的手指沿着菌丝移动,从大豆的根瘤一直连到玉米的根须,“菌丝就像管道,把多余的氮肥‘送’给玉米——玉米不能自己固氮,全靠大豆和菌丝帮忙。”
    投影里突然出现了红色的箭头,沿着菌丝从大豆根瘤流向玉米根须,旁边标着“氮素传输:0.2mg/h”。阿野忍不住伸手碰了碰箭头,指尖穿过影像,却感觉到一丝微弱的震动——那是守望者-09模拟的“能量流动”触感。“真的在送啊?”他惊讶地说,“我还以为只有我们给庄稼施肥,没想到它们自己还会‘分享’。”
    “不止分享氮。”拓又指向玉米的根须,投影里出现了绿色的箭头,从玉米根须流向菌丝,再流向大豆根,“玉米的叶子能晒太阳,制造碳水化合物——就是它‘吃’的粮食。它会把多余的碳水,通过菌丝送给大豆和根瘤菌。根瘤菌帮大豆固氮,也需要能量,玉米送的碳水,就是给它们的‘报酬’。”
    溪的投影晃了晃,淡绿色的光强了半分:“这像云民的‘资源共享协议’!但更灵活——协议是固定的,而这个网能根据需要调整,玉米缺氮了,大豆就多送点;大豆缺碳水了,玉米就多给点,不用人来调。”
    远的检测仪“叮”了一声,弹出一行数据:“玉米叶片叶绿素含量1.8mg/g,大豆叶片叶绿素含量1.6mg/g,比单独种植的高20%。”他的灰色投影转向拓,语气里带着一丝难以置信:“数据不会骗人,连在一起种,它们长得更好。”
    “不是长得更好,是活得更稳。”拓纠正他,然后让守望者-09调整投影,模拟“害虫攻击”的场景。
    投影里,一只小小的蚜虫爬在大豆的叶片上,用口器啃咬叶片。几秒钟后,大豆的根须突然释放出淡黄色的信号,沿着菌丝网络快速扩散——像一颗石子投进水里,波纹一圈圈传开。不到十秒,周围玉米的根须、南瓜的根须都亮起了淡黄色的光,然后它们的叶片上,突然长出了更密的绒毛,叶脉也变得更粗了。
    “这是怎么回事?”阿野指着投影里的叶片,“叶子好像变‘硬’了。”
    “大豆被蚜虫咬了,会释放‘警告信号’。”拓解释道,“信号通过菌丝网传给玉米和南瓜,它们收到信号,就会启动防御——长出更密的绒毛,蚜虫咬不动;分泌一点苦味物质,蚜虫不爱吃;有的还会释放吸引瓢虫的信号,瓢虫是蚜虫的天敌,会来帮忙。”
    溪的数据流突然停了下来,她的投影转向拓,语气里带着激动:“这比云端的‘紧急通讯系统’还快!云端要经过服务器转发,这里直接点对点传递,还能自动触发防御,是‘活的协议’!”
    “对,是活的。”拓关掉了投影,地下的景象重新隐没在土里,“这片网不是我们建的,是它们自己长的,只要我们不破坏,它就会一直工作。我们要做的,不是当‘管理者’,指挥它们怎么长;是当‘引导者’,帮它们把网建得更稳。”
    接下来的实践课,比上一课更具体。拓带着他们来到试验田的一角,那里放着几个白色的塑料盆,里面装着从生命树根际挖来的土。“我们要分离里面的共生菌丝,种到新的田里,帮新的作物建网。”
    他拿起一把特制的小铲子,比指甲盖还小,轻轻挖了一点盆里的土,放在无菌的玻璃片上,然后用显微镜(那是从旧实验室里找到的,被智灵修好了)观察。学徒们轮流凑到显微镜前——阿野看到菌丝在玻璃片上慢慢爬,像一条条小虫子;溪看到菌丝上有细小的孔,像管道的接口;远看到菌丝里有微小的颗粒在流动,那是传递的养分;守望者-09则拍下了菌丝的结构,生成了3D模型,标上“菌丝直径5μm,孔径0.2μm,适合传输小分子物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小节二:看不见的根系(第2/2页)
    “分离的时候要轻,不能弄断菌丝。”拓教阿野用小铲子挖土,“土要保持湿润,不能晒干,菌丝离了水就会死。种到新田里时,要和作物的种子一起种,让菌丝和根须一起长,它们才能尽快连上网。”
    阿野学着拓的样子,小心翼翼地挖了一点土,放进新的花盆里,然后播下一粒大豆种子。“这样种下去,大豆的根就能很快找到菌丝,对吧?”他问。
    “对。”拓点点头,“就像孩子出生就有人帮忙,能长得更稳。”
    然后,拓带他们来到另一块试验田,这里种着“三姐妹”——玉米、大豆、南瓜,种得很有规律:每两棵玉米之间种一株大豆,每四棵玉米之间种一棵南瓜。“这是旧时代印第安人的种法,现在加上共生菌丝网,效果更好。”
    他指着玉米杆:“玉米长得高,给大豆搭架子,大豆不用自己长杆,能省力气固氮;大豆的根瘤给玉米送氮,玉米长得更壮;南瓜的叶子铺在地上,遮阴,土不容易干,杂草也长不起来——它们三个在一起,不用施肥,不用除草,也能长得好。”
    远蹲下来,用检测仪测了测土的湿度:“南瓜叶子下面的土湿度25%,旁边没种南瓜的土湿度18%,确实保水。”他又测了大豆的根瘤数量:“每株大豆有12个根瘤,比单独种的多5个,固氮量肯定更高。”
    溪的投影贴在南瓜的卷须上,数据流突然加快:“我检测到南瓜在释放一种信号,能抑制杂草的生长!通过菌丝网传给周围的土,杂草的种子就不容易发芽了。”
    “这就是‘互助’。”拓站在田垄上,看着眼前的三姐妹作物,阳光照在叶片上,泛着绿光,“不是你争我抢,是你帮我,我帮你,一起活下去。”
    最让学徒们兴奋的,是“调节生物信号”的环节。拓带着他们来到生命树附近的一块试验田,这里的作物长得比其他地方更整齐,叶片更舒展。“生命树会释放低频信号,0.1赫兹,和菌丝网的频率一样。”拓说,“这种信号能让作物长得更稳,遇到大风不容易倒,遇到干旱也能多坚持几天。”
    守望者-09打开了信号检测仪,屏幕上出现一条平稳的波浪线,频率刚好是0.1赫兹。“我们可以用信号发射器,把生命树的信号放大,覆盖整个试验田。”拓指着田边的一个小型发射器,银色的,像个小音箱,“每天早上开半小时,作物就能‘听’到信号,长得更健康。”
    阿野试着把发射器打开,几秒钟后,他发现旁边的玉米苗轻轻晃动了一下,叶片慢慢舒展开来,像伸了个懒腰。“真的有反应!”他惊讶地说,伸手摸了摸叶片,比刚才更软一点,却更有韧性。
    溪的投影靠近发射器,数据流里出现了“信号与菌丝网共振”的提示:“信号和菌丝网连在一起,能传得更远,整个田里的作物都能收到,比单独给每棵作物发信号更省力。”
    远测了一下叶片的生长速度,五分钟后,数据出来了:“生长速度比刚才快了0.02mm/h,虽然慢,但长期下来,产量会更高。”
    傍晚的时候,学徒们都留在试验田里,没人想走。阿野在记录玉米苗的叶片舒展程度,本子上画满了小图;溪的投影躺在土表,和菌丝网的信号同步波动,像在和它们“聊天”;远在整理今天的数据,把“共生菌丝网”“三姐妹种植”“生物信号调节”都加进了自己的种植模型里;守望者-09则生成了一份《地下共生网络维护手册》,里面详细记录了菌丝的培养方法、信号调节的时间、作物搭配的比例,还附上了今天的投影截图。
    拓坐在田垄上,手里拿着一颗大豆种子,轻轻放在土表。种子慢慢滚到一根玉米苗的根部,停在南瓜叶子旁边。他看着学徒们忙碌的身影,又看了看远处的生命树——它的晶体叶片在夕阳下泛着金光,地下的根系肯定也在和试验田的菌丝网连在一起,像一张巨大的网,把整个乐土都抱在怀里。
    “你们觉得,我们为什么要费这么大劲,不用化肥,不用农药,非要建这个网?”拓突然开口,声音在傍晚的风里显得很轻。
    阿野抬起头,想了想说:“因为化肥会把菌丝杀死,明年就种不出好庄稼了。”
    溪的投影晃了晃:“因为这个网更灵活,能自己调整,不用人一直盯着。”
    远推了推虚拟的眼镜:“因为数据显示,这样种出来的粮食,营养更丰富,吃起来更健康。”
    守望者-09的绿灯闪了闪:“从长期来看,共生网络能提高土壤的肥力,减少资源消耗,符合文明存续的最优解。”
    拓笑了,点点头:“你们说得都对,但最根本的,是我们要和土做朋友,和作物做朋友。”他拿起手里的大豆种子,放进土里,用手指轻轻埋好,“土不是我们的‘工具’,不是用来种粮食的‘容器’;作物也不是我们的‘财产’,不是用来填饱肚子的‘东西’。它们和我们一样,是活的,有自己的根,有自己的网,有自己的朋友。”
    他站起来,拍了拍手上的土:“我们建的不是试验田,是一个‘家’——玉米的家,大豆的家,菌丝的家,也是我们的家。只有家里的每个人都互相帮忙,这个家才能一直活下去,才能长出真正的乐土。”
    夕阳慢慢沉下去,试验田的土表开始泛起淡淡的蓝光——那是菌丝网在傍晚释放的信号,像在和生命树打招呼。玉米苗的叶片轻轻合拢,大豆的藤蔓缠得更紧,南瓜的卷须也慢慢收了起来,像是准备休息。
    学徒们都安静下来,看着眼前的景象。阿野把小本子抱在怀里,觉得今天学到的不是种植技术,是怎么和土地做朋友;溪的投影变得更柔和,数据流里多了“共生”“互助”“家”这些之前没有的关键词;远的种植模型里,第一次加入了“情感参数”——不是冰冷的数字,而是作物的“状态”;守望者-09的《维护手册》最后,加了一句话:“共生网络的核心,是连接与尊重。”
    拓走在最前面,身后跟着他的学徒们,影子被夕阳拉得很长,投在试验田的土上,和玉米的影子、大豆的影子、菌丝的影子连在一起,像一张看不见的网,把所有人都连在了一起。
    风从生命树的方向吹过来,带着菌丝的清香,带着作物的气息,带着那个看不见的、却真实存在的“家”的味道。拓知道,今天的课,学徒们不仅看到了土里的根,更在心里种下了“连接”的根——这根会慢慢长大,像菌丝一样,把他们和土地、和彼此、和整个乐土都连在一起,长成一片永远不会倒下的森林。
验证码: 提交关闭
猜你喜欢: 大佬们别脑补了,我真不是反派 顶级兽夫太缠人,绝美娇雌想出逃 呢喃诗章 希腊:我就是宙斯! 守寡后,我逼疯了满朝文武去种田 大明:哥,和尚没前途,咱造反吧 玄幻:装了三年废物,出手就无敌楚云姜月 叶风叶紫灵 起航1992 再近点,就失控了 我在妖魔世界拾取技能碎片 剑仙在上 剑来:小孩子才做选择,宁姚剑妈我全要 绝嗣渣夫别跪了,夫人嫁郡王显怀啦 从省府大秘到权力巅峰 铁匠烽烟 黑曜降临:我靠裁决之力主宰异变 半岛小行星 苟成神君,宗门让我入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