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记住【顶点小说】 dingdian911.com,更新快,无弹窗!
万用表的探针小心翼翼地接触着测试点。红色的数字在表盘上跳动、稳定。
“1.08W!秦工!只有1.08W@5V!比设计目标还低!”李卫国的声音带着哭腔和极度的亢奋!
1.08W!远低于王院士图纸要求的1.2W!更远低于日城NEC展台上那枚芯片标注的1.5W!
巨大的狂喜之后,一种难以言喻的自豪感在秦浩胸中激荡。
这不仅是一片能用的芯片!这是一片在极端恶劣条件下诞生的、性能甚至超越了设计预期的“争气芯”!
“温度!看看温度特性!”秦浩的声音带着一种迫切的求证。
旁边的温控测试台上,小小的芯片被置于一个恒温槽中。温度从室温25℃开始缓慢上升。
30℃…40℃…50℃…60℃!
示波器屏幕上,那代表着存储单元阵列稳定性的关键时序信号,依旧清晰、稳定,没有一丝一毫的畸变或抖动。
芯片表面温度传感器传回的数据稳定在安全阈值之下!
“高温稳定性……完美!”李卫国看着数据,喃喃自语,脸上满是震撼。
高温稳定性!这正是东海厂用土法改造的扩散炉和退火工艺带来的意外之喜!简陋的设备,在极限压榨和老师傅们的经验调校下,反而在温度均匀性和热应力控制上,达到了一个惊人的水平!
秦浩看着测试台上那枚在恒温槽里安然运行、毫不起眼的方形硅片,又看看测试仪器上那一行行冰冷而完美的数据,一股巨大的热流直冲头顶。
他猛地攥紧了拳头,指甲深深陷入掌心,身体因为激动而微微发抖。这不是梦!他们真的做到了。
在沈逸的资本围剿下,在所有人都不看好的绝境中,他们用自己的方式,点燃了这颗破晓的星辰!
“卫国!”秦浩的声音因为激动而嘶哑,却带着一种破釜沉舟的决绝,“准备封装!就用我们带来的那个简易封装模具!明天……不,今天。
就把它挂到我们的展板上去!让所有人看看!看看东海厂的‘芯’,是什么成色!”
……
展览馆的晨曦透过高大的玻璃幕墙,洒在光洁如镜的地面上。
新的一天,人潮更加汹涌。西装革履的外商、夹着公文包的干部、穿着白大褂的专家、好奇的学生……汇聚成一股洪流。
而在主展厅一个极不起眼的角落,一块用硬纸板临时制作、甚至边缘还有些毛糙的简陋展板,却像一块巨大的磁石。
牢牢吸住了越来越多惊愕、好奇、难以置信的目光!
展板背景是东海电子三厂破败厂房的照片(杨国斌翻箱倒柜找出来的),旁边是几张放大的、在仓库昏暗灯光下拍摄的工作照:周文兵满脸油污地调试扩散炉。
老师傅戴着老花镜手工校准光刻机镜头;王晓军神情专注地在简陋的“净化台”前涂胶……每一张照片都透着一种原始的、近乎悲壮的粗糙感。
而展板的核心,是两张放大的、极具冲击力的图片!
左边,是一枚被封装在极其简易的陶瓷基座(甚至能看到手工焊接的痕迹)里的芯片特写!旁边清晰标注着:
“东星一号B”64KDRAM存储芯片
自主设计·自主研发·自主制造
集成度:65536bit
工作频率:12MHz
典型功耗:1.08W@5V
工作温度范围:-40℃~+85℃
右边,则是一张放大的、在显微镜下拍摄的芯片核心区域照片!那密密麻麻、排列整齐的存储单元阵列清晰可见。
阵列的核心,一个由精密金属导线蚀刻而成的、棱角分明的五角星图案,如同点睛之笔,熠熠生辉。
照片下方一行小字注解:“高温(60℃)全速运行稳定性测试通过”。
简陋的展板!震撼的数据!鲜明的对比!尤其是那低得惊人的功耗和宽得离谱的工作温度范围,如同两记重拳,狠狠砸在每一个懂行的观展者心上!
“64K?12MHz?1.08瓦?这……这数据是真的假的?”一个戴着厚厚眼镜、学者模样的中年人挤到最前面,几乎把脸贴到了展板上,声音充满了难以置信的惊疑,“这功耗比NEC的还低一大截!温度范围这么宽?这怎么可能?用的是什么工艺?”
“看照片!看照片!”旁边一个穿着灰色中山装、干部模样的人指着工作照,声音激动。
“我的天!这是在什么环境下做出来的?这……这光刻机是古董吧?扩散炉连保温层都是后裹的?这……这简直是手工作坊啊!”
“手工作坊怎么了?”一个头发花白的老工程师挤了进来,浑浊的眼睛死死盯着展板上芯片核心区域那个清晰的五角星,声音颤抖着,带着一种难以言喻的激动。
“看那个星!看那阵列的规整度!没有精密的控制和深厚的工艺功底,根本做不出这种效果。
这数据……这数据要是真的……这是奇迹!是我们中国人自己干出来的奇迹!”
质疑、惊叹、震撼、激动……各种情绪在小小的展板前交织、碰撞、发酵。
人群越聚越多,议论声越来越大,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激起的涟漪迅速向整个展厅扩散!
“快看!那边角落里是什么?怎么围了那么多人?”
“好像是……东海电子三厂?没听说过啊!”
“64KDRAM!功耗1.08瓦!我的老天爷!”
“走走走!快去看看!”
人流开始向这个不起眼的角落涌动。很快,小小的展位被围得水泄不通。闪光灯开始频频亮起。
有报社的记者敏锐地嗅到了大新闻的味道!各种提问如同潮水般涌向站在展板前、穿着洗得发白工作服的秦浩和李卫国。
“同志!请问这芯片的数据经过第三方验证吗?”
“你们是如何在如此简陋的条件下实现这种性能的?”
“高温稳定性是如何保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