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记住【顶点小说】 dingdian911.com,更新快,无弹窗!
大野龙方蜇,中原鹿正肥。
劲弓弦疾箭,舍我又其谁。
宣武皇帝双目紧紧地盯在了“天下形势图”上,一双透露着精光的眼珠,紧紧的痴望着长城以南。看着那九曲十八弯的长河,看着那绵延逶迤的大江。他的心中汹涌起了滔天巨浪。东京汴梁,中原的帝王之都;南京金陵,江南的繁华之地;不久,不久大辽的铁蹄,就要征服这里!
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帝王想要威加海内,一统四方。可是自周秦以来真正能混同海内,威加万方的帝王又有几人?秦皇虽然兼并六国,所主不过中原一隅;汉武虽然远驱匈奴,所霸不过止于西域;唐宗宋祖,不值一提;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终其一生,也没能放马中原。
俱往矣!试看当今海内,从东至西,从南到北,从北洋之极,到渤海之西;从黑海湖畔,到长城以南;大辽超迈今古!千军万马越过长城,万马千军一统海内——舍我其谁?宣武皇帝扪心自问,顿时陡激雄心,不可一世。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
观乎人文,已化成天下!
“是时候啦!”宣武皇帝岀声一气长舒,心想自己即位三十余年,一直牢牢的恪守着“文化”二字,如今终于到了用武的时机。虽然自己已经垂垂老矣,但是作为圣武大帝的后继之人,但尚武永远是在马背上生存之人的精魂!宣武皇帝相信自己,一定能够继承他祖父圣武大帝的英雄之气,趁着这样一个大好时机,将整个长城以南尽数包举,实现真正的海内一统,威加万方!
他等着一日,已等了数十年了!而今,机会终于来了……
宣武皇帝从容地坐在龙椅上,问身边的内侍道:“他们怎么来的这样迟缓,朕不是早就让你去传谕了么?”
“陛下稍等,几位大人马上就来,马上就来!”
“你再派人去,快些把他们召来!”宣武皇帝很是心急,“今日的动作为何如此迟缓?”
那名内侍小心翼翼地回道:“在这一刻钟之内,您已经连续问了五次,奴才已经派去了三拨人!”
“什么?”宣武皇帝闻言一惊,问道:“朕问了那么多次么?”
“奴才数着呢!陛下一会儿坐在龙椅上,一会儿站起身来望着‘天下形势图’一会儿问道,他们怎么来的这样迟缓,真不是早就让你去传谕了么?’陛下可是有什么要紧事儿?”
“看来,朕真的是老了……”宣武皇帝没有在意太监的问话儿,只道:“给朕沏杯茶来!”
“是!”
宣武皇帝想,也许自己当真是太过激动了!
“陛下,高潜龙,屈慕原,耶律德康等诸位大人,在殿外求见!”宣武皇帝刚呷了一口茶,便听一名太监禀报道。
“快宣!”宣武皇帝,一口茶咽下,高潜龙,屈慕原等五六人便进得殿来。
“陛下!”几人行礼依次分坐于殿。
“几位爱卿,江南淮北的那两道檄文,你们可都曾看了?”宣武皇帝淡淡地问道:“江南淮北此次大战,诸位以为战局如何呀?”
几位大臣一听宣武皇帝之问,并没有立刻回答,而是各自若有所思地沉默了一会儿,之后萧尚今缓缓一言先行回答道:“微臣以为江南淮北此次大战,可以决定中原定鼎何处矣!”
“嗯,”宣武皇帝淡淡地说道:“江南诸国投入总兵力高达六十余万,看来是要同薛国决一死战了!薛国南征原是为伐越,不意却牵动了整个江南!”
“江南淮北一战,既在越国的意料之中,也在薛国的意料之中,更在我朝的意料之中!”王文元道:“所谓螳螂捕蝉,黄雀在后;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当此二虎竞食之际,我朝君臣不能坐山观虎斗,而是应该学习卞庄,寻准时机,易手而此,为大辽江山,还请陛下斟酌!”
“王爱卿之言,正合朕意!”玄武皇帝开门见山的朗朗一言道:“几位爱卿,你们都是朕的心腹重臣,朕召你们来,就是为了商议南下之事。诸位可各抒己见,不必讳言!”
“陛下,没什么好说的!”耶律德康一句慷慨的说道:“我朝君臣等了那么多年,不就是等这一日吗?如今淮北江南已然大战,我朝若不趁此时机,南下中原,一统海内,更待何时?”
“嗯!”宣武皇帝又轻轻应了一声,道:“德康卿弟,所言极是!不知屈爱卿,以为如何?”
“启禀陛下,臣也以为此时乃是我军南下中原之最好时机!”屈慕原一句,朗声清音道。
“臣也赞同!”完颜宗佑一声附议!
“高爱卿?以你之意,何如?”现在只有首相高潜龙人未曾表态。
“正如各位大臣所言,我朝此时南下,可矣!”高潜淡淡一句,之后又不紧不慢的续了一句道:“微臣以为在我朝关于南下中原之事,我朝早已准备就绪,现在我等君臣要做的不是立即起兵,而是耐心等待!等待江南淮北的战士陷入胶着的时候,我们在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南下,则大事可成矣!”
“好!”宣武皇帝一声叫好,“高爱卿之言,所言甚是!”宣武皇帝大为兴奋,虽然他早已料到南下中原之事在几位重臣之间早已达成共识,但是他想,若要真的将南下中原之事定下来,并付诸实施却不是一件易事。可是如今竟然如此轻易就成定议,叫他如何不欣喜?如何不大声叫好呢?要知道,宣武皇帝盼望这一日,真是数十年如一日。
“陛下,南下中原之事,当然要待时而动,只是计议,当早定矣!”萧尚今缓缓说道。
“卿音甚是!诸位爱卿,关于南下的策略,不妨就此商议吧,早早定下,只要时机一到,我们便可先发制人!”
“启禀陛下,微臣以为攻取中原,便如探囊取物一般易如反掌,长城现由我军驻守,燕云十六州大部分也在我治下,我朝铁骑居高临下,由北向南踏平中原,还有何可计议?”耶律德康信心满满地说道:“陛下,再到时机一到,只需十万雄兵,一个月之内,微臣必克汴梁;三个月之内,微臣必陷南京;半年之内,长城以南江南淮北必能完全臣服!”耶律德康这般说就已经是很保守的了,他青年时,跟随圣武大帝西征,一日之内便可攻数城,旬日之内,便可灭一国。
“将军虽然豪气,但是未免太过轻敌了!”屈慕原微微一笑淡淡地说道:“中原华夏不比西域诸国,取一地便便克一城,攻一城便灭一国!”
“陛下,屈大人所言甚是,攻取中原,可不是一件易事,虽然在总体战略上我们可以坐收渔利,但是在具体用兵上,我们绝不可大意!”王文元谨慎的思考了一番之后,缓缓说道。
“那是自然!”宣武皇帝淡淡地赞同道:“兵者,国之大事,存亡之所系,千万不能疏忽!不知诸位爱卿,在对中原的用兵上,有何高见?”
“你们都是太多虑了,”耶律德康不服气地说道:“你们可千万不要忘了,长城在我们手中,阴山也在我们的控制之下,中原门户我们早已大开!”
“长城不过只是一道墙,中原门户虽然洞开,却又不是毫无阻碍!就以薛国而言,西北路有长安,中路有太原,东北路有燕京!”完颜宗佑一言淡淡地说道:“根据枢密院的密报,薛国在这三路这三座城池之中,都已守驻重兵!守城将领,皆是能征善战之人,不可轻视!”
“王章彦,祁世全,齐平山,陈崇袁的确都是当世名将,不容小觑!攻城之事,还是要从长计议!”宣武皇帝呷了一口茶,“十万之兵,想要拿下整个中原,的确是有些……有些困难!”宣武皇帝看了耶律德康一眼。
“这么说,我们战据长城,控制阴山山口,占领燕云十二州,又有什么用?”耶律德康心中不忿,这几个大臣之中都是那么的老成持重,倒是他轻率了!
“不能说没用,只是如果薛国真的要死心重兵防守,即使没有长城,也可以众志成城!”屈慕原轻轻一言,“微臣以为若想拿下整个中原,没有五十万大军,几乎是不可能的!”
“五十万?”耶律德康十分惊讶地说了一句:“当年圣武大帝横扫整个西域也不过才二十万人马,一个小小的中原,巴掌大的地方就要五十万大军?也太兴师动众了!”
“今非昔比了,德康将军,看来你对中原时局不是甚为了解!”完颜宗佑道:“据报薛国在北境的布防兵力至少有十五之众……”完颜宗佑对耶律德康说完,又向宣武皇帝说道:“以老臣之见,攻取中原我军可兵分三路。一路西北攻长安,一路东北攻燕京,一路攻太原!如此,三路并进,就算薛国北部防线围得跟铁桶一般,也必然有所溃陷,之后所经莫不是一马平川,则汴梁可围,中原可取!”
“启禀陛下,完颜大人,所言极是!臣附议!”王文元朗朗一声道。
“臣也附议!”萧尚今,屈慕原也随之一言道。
“臣弟,附议!”耶律德康起身离坐,一拜而言。
“既然诸位爱卿,意见一致,那就起大军五十万,分三路进攻薛国,南下中原!”
“陛下圣明!”
“高爱卿,你可还有什么要补充的?”
“不知,诸位大人兵分三路,这兵是如何分法呀?”
“启禀陛下,禀报丞相大人,”王文元缓缓说道:“相较于燕京和长安,太原似乎更容易攻陷,因此东北路和西北路可各分兵十五万为攻击侧翼,我军主力二十万,可全力进攻太原!”
“既然分了主次进攻路线,那就明显一点,臣以为长安与燕京的十万兵马便可,不求三路齐头并进,但求一路重点突破!”屈慕原在王文元说完之后,续道。
“嗯,”宣武皇帝一应,“丞相大人,是否有此意?”
“臣以为主次应该更加分明,”高潜龙道:“诚如屈大人所言,我军虽然兵分三路,但是很难奢求三路齐头并进,而是应该突破!而这个重点,无疑就是薛军驻兵最少,最易被我军攻陷的太原!”
“高爱卿之意……”
“长安和燕京各五万兵马即可,我军应该集中绝大部分主力猛攻太原,只要太原一破,便可只取汴梁!”
“攻打一个太原,需四十万大军,是不是有些小题大做?”
“陛下,太原一破,可就是薛国都城汴梁。”高潜龙道:“四十万大军攻打汴梁,微臣犹嫌不足,虽然只要我军渡过黄河,汴梁就袒露在我军铁蹄之下,但是想要将没有任何山川之险可以依障汴梁攻陷,确是很难!”。
“陛下,丞相大人所言极是!”屈慕原道:“因为汴梁没有山河之险,所以必须靠人力来拱卫,平常之时薛国就在汴梁驻以重兵,当时非常之期,汴梁城中兵员之巨可想见!”
“朕深知汴梁城防之坚矣!”宣武皇帝深深一叹,“朕因读史书,知在中原诸多都城之中,汴梁虽没有河溪之险,山川之固,却是最坚者!朕常常在想,汴梁存亡与否,最能证明孟子所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陛下圣见于外,可谓智矣!”屈慕原由衷一言。
“那就兵分三路,西北路和东北路各选五万精兵,猛攻长安与燕京,另外再多张旗帜,将薛国西北路与东北路的驻军牢牢牵制在那里。”宣武皇帝一眼起身,朗朗说道:朕亲率我军主力四十万进攻太原,渡过黄河,直下汴梁!”
“陛下……不可,陛下以万乘之尊,天子之身,如何能身犯险境……”众人闻言一惊,起身离座,深躬拜伏。
“众卿这是何意,难道朕就不能御驾亲征?”
“陛下,我大辽朝野上下能征惯战之人,不可胜数矣!区区一战,何劳陛下亲征?请陛下为江山社稷,黎民百姓计,万不可如此轻举万金之躯!”众人跪地再劝!
“你们是嫌朕老了,不中用啊?还是——”宣武皇帝心中有些不悦,说道:“我大辽开至今,从太祖皇帝一直到圣祖武皇帝,哪一位先皇没有征战过沙场?只有朕整天坐在这把龙椅之上,何止与此耶?众位爱卿不必再劝,南下中原,是我朝统一海内最关键之一战,朕亲征,决心已定,诸位勿复再言!”
“陛下……”众人叩首无言。
作为圣武大帝的嫡系子孙,宣武皇帝一直都渴望像自己的祖父那样征战沙场。他要向世人证明,自己不仅仅只是一个治宏盛世的文治明君,也是一个开疆拓土的武功雄主。而南下统一中原之战,这是他能不能证明自己的关键。自己已经过了天命之年,花甲将近。直觉告诉他,若是错过了南下中原这最后一战,他今后就再也没有机会证明自己了。
“几位爱卿下去好生准备,另外一定要密切关注江南淮北之战的实时战况,有何变化,一定要第一时间向朕禀报,时机已到,挥师南下,统一海内!克尽全功!”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众人跪地叩首高呼万岁。
“诸位爱卿平身请坐,”宣武皇帝端端正正地坐在龙椅上,心中仍有疑虑,问众人道:“不知诸位爱卿以为,在我朝宫下汴梁之前,若是江南淮北决一胜负,胜者为谁?”
“江南联军必败!”高潜龙笃定一句,先声夺人。
高潜龙一句,宣武皇帝大是惊奇,他知高潜龙不是轻易断然而言之人,如今断言,必有高论,却淡淡地说道:“高爱卿何出此言?薛国定亲王季承统虽然是当世名将,可是萧君霆也并非泛泛之辈,何况还有南山君为军师从旁辅助,更有江南六十二万大军,何以必败?”
“启禀陛下,”高潜龙淡然一拜,正色言道:“若是萧君霆独自率越国之军与薛军对战,或可一胜,今率江南五国联军必败矣!”
宣武皇帝起而问道:“请详言其故!”
高潜龙道:“江南诸国虽然组成联军,却是各有建制,萧君霆即使德高望重,江南诸国将领未必个个听从,指挥千军万马若不能做到如臂使指,此先败之道也。原先以越国之强,守有长江,战有名将,可趋之兵不下数十万众,可谓占尽天时,地利,人和。如今贸然联合江南诸国之军,进行北伐,则人和失矣!天时,地利,不足为道也!”
宣武皇帝听完一叹,言道:“卿言甚是矣!”